她18岁嫁给毛主席,温柔贤惠,建国后主席特意为她破了一次例 - 今日头条
18岁的罗一秀,嫁给毛主席,这段包办婚姻,看似风风光光,却暗藏裂缝。
婚后,二人未圆房,毛主席一心离家求学,罗一秀独守空房,隐忍度日。
建国后,毛主席却又为她破了一次例,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婚姻,成了毛主席一生中,无法回避的往事?
罗一秀是湖南韶山人,在村里算是中等人家,日子不是大富大贵,吃穿用度还能过得去。
父亲罗合楼是个厚道老实的农人,在村里人缘不错。
母亲毛氏,是毛主席家的远房亲戚,罗家本来有不少孩子,当时医疗条件差,早夭的多,最后活下来的就三个女儿,罗一秀是其中的老大。
那个时候的农村,女孩们很少有机会读书认字,日子大多是在家里帮着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罗一秀也一样,性子温和,家里家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父母对她特别疼爱。
到适婚年龄后,罗家的亲戚毛家,提出了一个提亲的想法。
毛家当时在韶山是有名的殷实人家,家里土地不少,毛贻昌会做生意,家底很厚实,毛家有个儿子,正是毛主席,当时才13岁。
毛贻昌觉得,儿子年纪虽小,娶个懂事贤惠的媳妇,家里能有人帮着操持,儿子也能更懂事。
两家一合计,觉得挺合适,就这么定下了这门婚事。
定亲后,按照乡下的规矩,罗一秀暂时还是住在自己家里,若以后嫁到毛家后,自己就是毛家的人了。
毛家那边人口多、事务杂,日子不会太轻松。
罗一秀没多抱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女孩说不的?她只能默默接受,就这样,一边等待着出嫁,一边为自己未来的日子做好准备。
几年后,毛主席年纪稍长,两家人就商量着赶紧把婚礼办了。
毛家铺张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喝喜酒,大家都羡慕罗一秀嫁得好。
表面风光的背后,却埋下了一场矛盾的种子。
1907年的一天,罗一秀穿上了大红的嫁衣,坐着花轿被抬进了毛家。
当时,乡里乡亲们都挤来看热闹,毛家门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罗一秀被扶下轿时,脸上蒙着盖头,脚步轻缓,心里却有些忐忑。
她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少年丈夫。
毛主席那天也穿上了新郎的礼服,脸上并没有半点喜气,和罗一秀不一样,毛主席对这门婚事是完全拒绝的。
觉得自己还小,正是读书用功的年纪,娶媳妇这种事,根本不该强加在他头上。
更反感的是,这是一场毫无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完全是父母做主,自己一点说话的权利都没有。
婚礼按乡里的规矩,一项一项地办着,大家喝酒吃饭、唱戏闹腾,热热闹闹的气氛,把罗一秀的紧张压了下去。
她没想到,这场婚礼对毛主席来说,像是场煎熬。
新人拜天地后,按理该入洞房了,这在他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婚后,毛主席很少回家,回家后也只顾着读书、写字,甚至在一天晚上,他干脆住回了自己的小房间,再也不踏进新房一步。
罗一秀的苦楚没处诉说,毛家人对她倒是不错,特别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对这个新媳妇很喜欢。
她性格温柔,也勤快,在家里干活从不偷懒,伺候公婆更是尽心尽力。
文七妹经常劝儿子对媳妇好一点。
让罗一秀难过的,是村里的闲言碎语,毛主席常年不在家,村里有人开始说闲话。
罗一秀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她性子本分,不争也不吵,只是默默地承受。
1909年,毛主席离开了家乡,去东山学堂读书。
这一走,连过年都很少回来,罗一秀一个人留在毛家,日子过得更加孤独,每日忙着照顾公婆,操持家务,虽不被丈夫认可,依然在尽自己的本分。
可就在这一年冬天,因为一场痢疾病倒了。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家里也尽力给她治病,可药不对症,罗一秀的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
1909年腊月,罗一秀病逝在毛家,年仅20岁,走的时候,毛主席并不在家,对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没有留下一句话。
罗一秀去世那天,毛家人悲痛不已。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难受的,对这个儿媳妇充满了喜爱和怜惜,认为罗一秀是个温柔贤惠的好姑娘。
罗一秀的去世,让她心中,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感,总觉得自己,没能照顾好这个懂事的孩子。
去世时,毛主席正在湘乡的东山学堂读书,后来又去了湖南省立师范学校。
那时候的毛主席,早已把思想,放在了求学和改变社会上。
一心钻研新思想,埋头读西方的民主、平等理论,早就远离了家乡的一切琐事。
可罗一秀的早逝,对毛主席也是一次冲击,虽不承认这段婚姻,罗一秀的去世,终究让这段包办婚姻划上了一个句号。
从那以后,毛主席再没有,回头提起这位早逝的妻子。
毛家的亲戚们,倒是常常念叨她,说她人虽离去,却把“贤惠”两个字刻在了毛家的家风里。
村里人对罗一秀,也渐渐改了口,过去那些流言蜚语,随着她的病逝不攻自破。
人们开始记起,她的勤劳和善良,也有人感叹她命运多舛,有人说,如果婚姻幸福,她的生活是不是会轻松一些?是不是能多活几年?可惜,所有的假设都没有意义了。
罗一秀去世后,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在家里主持了一场隆重的葬礼,算是给这位儿媳妇一个体面的告别。
毛主席没有参加,只是在听到消息后,面无表情地低头坐了很久。
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没人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这段婚姻虽然短暂,却深深印在了毛主席的记忆里。
罗一秀的墓地,后来被安葬在韶山的毛家山后坡。
毛主席晚年,曾几次提到家乡的风土人情,话语中带着浓浓的怀念。
他未公开提到罗一秀,很多研究者认为,罗一秀的早逝,让毛主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婚姻不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应该由自由的爱情决定。
毛主席后来在文章中,多次批判封建家庭制度,和包办婚姻。
说“婚姻不应由家族来决定,而应由男女双方自愿”,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和他与罗一秀的这段经历有关。
罗一秀的去世,成了毛主席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开始关注妇女的权利问题,还在学校的杂志上撰文,公开批评那些陈旧的婚姻观念。
毛主席认为,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不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很新潮的,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婚姻选择。
毛主席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每一段都和他个人的成长,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罗一秀是他的一任妻子,却是毛主席人生中的一个“过渡点”,在和她的婚姻中,毛主席感受到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压抑和束缚,也因此对“自由恋爱”产生了更深的向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有一次,回到湖南韶山老家,特意提到自己年少时的一些往事。
没有直接说起罗一秀的名字,对故人的怀念中,隐隐能感觉到对罗一秀的那份愧疚和遗憾。
他对罗一秀的家人,也有着特殊的关怀,这种举动,也被外界解读为,对罗一秀的某种补偿和纪念。
有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时,专门嘱咐当地照顾罗一秀的家人。
要求将罗一秀父母的坟墓,修缮一新,并安排专人看护,罗家的后人,也得到了毛主席的破例照顾。
当时,罗一秀的一个侄子,因工作问题遇到困难,毛主席在得知消息后,指示有关部门破例给予安排,并为此亲自批示。
细节虽早已无法完全考证,可罗一秀家族,一直感念于毛主席的关怀。
罗一秀短暂的一生,或许没有改变历史的轨迹,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毛主席思想形成的起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