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六十岁是老人要经历的第一道坎。也有老人说六十六岁才是,因为在民间有着“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的说法,而七十三、八十四则是第二和第三道坎。只因老祖宗传下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没啥依据的。就拿七十三、八十四来说,这是因为民间传说老子和孔子都是这两个年龄段去世的,古人认为像他们这样的圣人都没有熬过去,普通人就更难了,因此就把这两个年龄段称之为老年人的两道坎。但是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都有73岁多了。
那“人老三道坎,熬过就长寿。”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人老了以后,都要经历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早有所准备,一起看看看吧,看看你现在正在哪一道坎上。
第一道坎,是坦然接受身体机能的衰退。这也是许多人比较难以接受的一个现实,他们老了以后,就是不服老,还有些爱逞强。

在他们看来,想当初自己活力四射、激情满满,而如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仅满头的白发、而且脸上也爬满了皱纹,还有不再灵活的四肢,都在无声诉说着身体的变化。
曾经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如今却需费些心力,熬夜后的疲惫恢复得更慢,体力劳动也容易让人气喘吁吁。稍微干点活,就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其实吧,当人老了以后,坦然的接受自己的身体老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年纪大了,就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如从前了,不能再和身体去较劲了。
接受身体的不如从前,便意味着开启了一场精心呵护自己的旅程。合理饮食,不再贪恋重盐重油的美味,而是选择清淡且营养均衡的食物;

规律作息,告别那些无意义的熬夜,让睡眠成为最好的补药;适度运动,不强求曾经的运动强度,哪怕是在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拳,也能让气血活络。
如此,方能在身体的老去中,寻得与它和谐共处的方式,为长寿奠定坚实的基石。
第二道坎,能耐得住空虚、寂寞。随着老了以后,身边的亲人、朋友也都会相继离开,而且不再工作岗位了,生活仿佛一下子被抽空,只剩下无尽的寂寞。
这个时候就要懂得调整自己了,寂寞是不可避免的,越是长寿就越寂寞。父母离去的悲痛、伴侣先逝的哀伤、子女远游的思念,都如影随形。所以就要耐得住寂寞,最好是培养一个自己的爱好,让心灵有所寄托。

或是挥毫泼墨,用笔墨书写心中的情思;或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韵律;或是沉浸于音乐的世界,让旋律抚慰孤寂的灵魂。
总之,有个爱好,也算是有一个念想,不会让每天都被寂寞、空虚占领心田,简而言之就是找点事情做,这也是打发时间、排遣寂寞最好的方式。
在这喧嚣渐远的晚年,以爱好为灯,照亮寂寞的小径,让内心的宁静成为长寿的伴侣。
第三道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是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当岁月的痕迹爬满全身,一些老人会陷入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就感觉活着没意思,还说“活太久没啥用”,这样的思想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因为长寿的秘诀,恰恰在于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感恩每一个清晨的阳光,珍惜每一次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不抱怨生活的琐碎,不纠结于过往的遗憾,而是着眼于当下的美好。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把困难当作磨砺心智的基石,用乐观驱散心头的阴霾。
如此,方能在生命的暮年,依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积极的心态成为长寿的金钥匙。

这三道坎,都是人生晚年的三场考验,也是通往长寿之路的三道关卡。接受身体的变化,耐住寂寞的侵袭,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方能在岁月的浪潮中稳健前行,拥抱长寿的美好愿景。
其实不管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长寿老人,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心态好,遇事情看得开,不被生活的麻烦和挫折所打败,总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可见心态的重要性。
让我们以从容之姿跨越这三道坎,书写属于自己的长寿传奇,让生命的晚霞余晖灿烂,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
五十岁也是一道坎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