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最鲜明的特点,有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单字连起来,成为对衬词。
鲁迅的学生唐弢在他非常著名的作品《字和词、土话和成语》当中,研究中国的语言。
在他看来,叠字,叠词是中国古典语言当中,最具特色的存在。而尤其是完全相反的单字连起来成为对称词,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其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比如在《诗经》当中,我们读到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是一对反义词;
又比如在《论语》当中,曾经出现了“大小由之”,“大小”是一对反义词;
又比如,在《孟子》当中,有著名的一句“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兴废”、“存亡”都是反义词。
又比如在《红楼梦》当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只得跟着奶奶我们学些眉眼高低,出入大小上下的事儿,也得见识见识”。
在这些句子当中,上下、左右、大小、兴废、存亡、高低、出入、每一个词都是由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字连接来做成的,这种现象叫做对衬词,是中国语言所特有的现象。
不过在上面这些句子当中,两个相反的字的意思,所占存的意义比例是相等的。比如“左右”就是指的左和右,没有特别强调某一方面。
但是,中国语言还存在意义偏执一方的情况。
比如在《儒林外史》当中有这么一句:“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
在这里边,就说这个“好歹”显然指的是不知道好处,在这里并没有歹的意思。
又比如,在《水浒传》当中,“老汉这得随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傅教他”。
这里的“多少钱财”,其实并没有少的意思,而是指的很多。
其实这种语言方式在诗歌当中也很常见,比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要理解这个,要跳出语言学的层面去理解。这是中国人深层次的哲学思维,阴阳同生共体有可以相互转化。这里的阴阳不是迷信的意思。是事物的两个相反矛盾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同一事物有着相反的属性。这是这个世界本质的法则。无和有就是同一个东西,比如,你说有一棵树,这棵树存在的的树一定是以无为参照物。否则,这棵树就一定不是树。
想理解这个,得跳出语言学的层面去。这是中国人深层次的哲学思维,阴阳同体共生,又可以相互转化。这里的阴阳不是迷信的概念。是事物的两个相反矛盾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反正
联系上下文,都是有范围的联系性的社会关系的[鼓掌]
与中国人表达含蓄有关,单用一个形容词显得过激,后面跟个意思相对的词从直观感觉上拉回来一点,也不影响理解
出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方向都数不出来…[得瑟]
橫豎
这算什么解读啊?不知好歹怎么就只有好、没有歹了?不知多少怎么就是强调少、没有多了?完全是胡扯。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