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从来不缺传奇,可要说最“扎眼”的,还得数沪亭北路上的那栋三层小楼。
它杵在车水马龙的马路正中央,一“钉”就是14年。
房主张新国,人送外号“最牛钉子户”,当年可是放出豪言:
“不给6套房加1个亿,不搬!”一时间舆论哗然。
这栋小楼,见证了张新国一家从“豪宅”到出租屋的变迁,也见证了他们政府长达十四年的拉锯战。
而这一切都验证了孔子的那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
挥别“豪宅”2017年9月18日凌晨,沪亭北路,两台挖掘机一下又一下地拆解着那座孑然孤立于马路中央的三层小楼。
这栋被戏称为“上海最牛钉子户”的房子,在经历了14年的风雨和喧嚣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最终命运,化成了一堆瓦砾。
有趣的是,房子的主人张新国一家并没有出现在这历史性的一刻,用他的话说,去了也白去,心里难受。
毕竟这栋房子曾经是他们的骄傲,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但是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张新国还是忍不住独自一人去了现场,
看着曾经的家变成一片废墟,周围还有不少路人驻足围观、拍照,张新国心里五味杂陈,这14年的坚持,是为了什么?
时光回溯至1996年,那时新婚的张新国为了妻子,一掷20万,把自家破旧的房子改建成三层的“豪宅”。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市中心的商品房也就三四十万一套,张新国家的房子在周围的农村里,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
这栋房子最多时住了十口人,张新国夫妇、双方父母,还有儿子与女儿两家三代同堂。众人聚居于此,热闹非凡,尽显气派。
房子里不仅住着自家人,还隔出了一些房间出租。
最多的时候有十多户租客,一年光收租金就能有四五万块,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好景不长,2003年9月因为沪亭北路拓宽工程,张新国一家第一次接到了拆迁通知。
这条路原本就规划在张家附近,但最初的方案并没有影响到张家的房子。
只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的,拓宽方案改了,张家的房子正好杵在了路中央。
这下可就热闹起来了,原本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行至张家此处,竟被硬生生挤成了两车道。
交通拥堵不说,还特别容易出事故。
政府当然希望张家赶紧搬走,可张新国一家对补偿方案并不满意,一来二去就僵持住了,这一僵就是14年。
一场豪赌的开局2003年的拆迁通知对于张新国一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眼看着自家“豪宅”即变成路中央的“孤岛”,张新国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政府提出的补偿方案,按照张新国的想法,自家怎么着也得按两户人家算。
毕竟自己有一儿一女,女儿虽然出嫁了,但户口还在家里,还带了个“没房”的女婿。
按照当时的政策,一户人家能分三套房子,那自己家怎么也得拿六套才对。
再说张新国手里还有两份宅基地证书,一份是他岳父的,另一份是1951年岳父兄弟转让的。
在他看来,这两份证书就是铁证如山,怎么着也该多分几套房。
他觉得自家房子面积大,人口多,地理位置又好,周边商品房都四五万一平方。
曾经的邻居家面积没有他家大,一个儿子走丢了,到现在都杳无音信还能给他多分一套。
他认为政府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没有认真对待他的诉求。
所以张新国最初的诉求相当“霸气”:少于六套房加一个亿,免谈。
这在当时几乎就等于宣告了谈判的破裂,也正式拉开了这场长达14年拉锯战的序幕。
政府方面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女儿出嫁后,即户口没迁走,也不能算作单独一户,只能按照多子女政策给予一套安置房。
至于那份1951年的宅基地证书,由于年代久远,权属难以界定,也不予认可。
邻居家那个走丢的儿子并没有确认死亡,也许还有回来的一天,出于人道主义,多分一套也合情合理。
经过反复磋商,政府最终提出的补偿方案是四套房子,包括三套不同面积的动迁房和一套多子女安置房。
再加上230万的拆迁补偿款和40万的装修补偿,总共270万。
这张新国最初“6套房加1个亿”的诉求相去甚远,在张新国看来,政府的补偿方案明显不公平。
除了对补偿方案本身的不满,张新国对政府的态度也颇有微词。
他觉得政府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缺乏耐心和沟通,态度强硬,甚至有些“冷处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绝不轻易妥协。
“不给6套房加1个亿,不搬!”这句话与其说是张新国的最终诉求,不如说是他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他用这种近乎偏执的方式,表达着对公平的渴望,也为自己争取着最大的利益。
只是当时的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场“豪赌”的代价,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十四年的抗争妥协住在马路中央是什么滋味,张新国一家最有发言权。
每天窗外车流不息,大型卡车驶过时,地面都会跟着震动,屋里的桌椅板凳也跟着颤悠。
晚上睡觉,更是不得安宁,常常被呼啸而过的车辆惊醒,更让人提心吊胆的是频发的交通事故。
由于张家的房子占据了原本四车道的马路中央,过往车辆不得不突然变道,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碰撞。
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交通部门特意在离房子一定距离的路面上设置了隔离桩,硬是给房子让开了一段路
张新国一家就这样在喧嚣和危险中度过了14个春秋。
这14年里张新国并没有闲着,为了争取自己认为合理的补偿,他四处奔走,查阅各种资料,研究拆迁政策。
车辆为了要绕开张新国家的房子,通过这段道路时4股车道汇成两股,车流量又大,稍不小心就容易出事故。
甚至跑到法院旁听拆迁纠纷的庭审,积累经验。
他还不断地政府部门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家人和邻居们对张新国的“抗争”也褒贬不一。
张新国的儿子徐军就曾无奈地表示,他们一家已经成了全上海的笑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国的心态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最初的愤怒和不甘,逐渐被无奈和疲惫所取代。
他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现状,他越来越在意政府的态度,
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和理解,媒体的关注,让张新国一家成为了公众人物,“最牛钉子户”的称号,也随之而来。
对于这个称号,张新国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他觉得这个称号是对自己坚持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这背后更多的是嘲讽和不解。
他曾对记者说,“你说我最牛,那我就最牛好了。”
这句话里包含着多少无奈和辛酸,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十四年执念,终成过往转机出现在2017年,随着机构改革,九里亭街道成立了动迁办。
新领导上任后,主动上门张新国一家沟通,并明确表示要妥善解决张家的问题。
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更加温和,更加注重沟通和理解。
他们不再一味地强调政策和规定,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张家人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一次关键的“恳谈”中,政府工作人员坦诚地告知了张新国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可能会面临的后果,包括强制拆除和法律诉讼。
他们也强调了政府的补偿方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符合政策规定,并且已经给予了最大的优惠。
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终于打动了张新国,他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不仅不会改变结果,反而会让家人继续生活在危险中。
深思熟虑之后,张新国终于选择了妥协,拆迁补偿还是按照之前给的标准。
2017年9月18日,在签订了最终的补偿协议后,张家搬离了住了14年的“孤岛”。
他们租住在附近的商品房小区,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不用再忍受噪音和尾气,也不用担心交通事故。
虽然未来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动迁房的分配和未来的生活安排。
但张新国觉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一口气舒畅了”。
在新任动迁办领导的劝说下,老张一家最终开始搬家
回想起这14年的“钉子户”生涯,张新国感慨万千,他说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当初就不会那么坚持。
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在他看来,这14年他是在为自己,也为所有拆迁户争取一个公平的说法。
结语从“豪宅”变废墟,从“最牛钉子户”到最终妥协,这14年不仅仅是一个拆迁故事,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史。
多少人为了城市建设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又有多少人在追求公平的路上,走得异常艰辛?
张新国的故事虽然听起来有荒诞,但也反映了人性的最基本准则,不担心自己分的少,但害怕别人比自己分得多。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1.央视新闻客户端:上海“最牛钉子户”14年后拆除 户主为何决定搬了?2017.9.19
2.红网:14年“钉子户”终搬离带来哪些启示 2017.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