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志愿军第六十八军撤军回国,从朝鲜凯旋。该军杨育才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军英雄大会,还受到了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率领化袭班奇袭白虎团的事迹被改编成了六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奇袭白虎团》。

1964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京剧《奇袭白虎团》。在看该剧时,毛主席问肖华将军:“这个人还在不在,现在是什么职务?”
毛主席关心的这个人正是主角杨育才,由于肖华将军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只能向主席回复不太清楚。
杨育才出生于1926年,是陕西勉县人。解放战争时期,杨育才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到阎锡山部队的一个团部做了传令兵,后来随着战争的进程加入到了人民解放军中。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育才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还担任了侦察班班长。

1953年6月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蓄意破坏停战和谈,为了打痛敌人,促使敌人回到谈判桌前,尽早实现和平,金城反击战打响。
李承晚依仗的是一支所谓王牌部队首都师,这是李承晚集团全美式装备的精锐师团,而第一团又是首都师的王牌团,号称“白虎团”。
白虎团曾在三八线以北的襄阳阵地坚守战中,以死守阵地一战成名,还获得了南朝鲜“国防主力军”的美称。李承晚非常重视这支部队,亲自授予该团一面用彩
色丝线绣制而成的“虎头旗”,这也是白虎团之名的由来。
白虎团有战绩、有装备、有荣誉、有关注度,是南朝鲜军队的一面旗帜,也是李承晚最大的底气。而杨育才所在的607团当面之敌正是白虎团。

战役打响后,杨育才奉命率领一支经过精挑细选的侦察班去端掉白虎团的团部。这是一个凶险异常的任务,杨育才率领的侦察班要伪装成韩军,深入敌后进行虎口拔牙的行动。
这支侦察小分队一共十三人,杨育才挑选了十名智勇双全的侦查员,再配上两名朝鲜人民军战士韩淡年和金大柱,他们是翻译人员。这支加上杨育才一共十三人的队伍被称为“化袭班”。
化妆、侦察、袭击,名字倒是很贴切。
由于身材高大,杨育才伪装的是美军顾问,他穿上美军军装,戴着美军钢盔,再穿上美军的大头皮鞋,也的确很有美军顾问的范儿。其他十二名成员都换上了南朝鲜军服。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杨育才率领这支精干的队伍向敌人进发,每人都装备着手枪、冲锋枪。手雷以及手榴弹。

向敌后突袭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走到三南里时,杨育才通过敌人的照明弹忽然发现队伍里多出了一个人,他连忙让朝鲜人民军的韩淡年去处理这个情况。韩淡年经过一番恫吓,很快就审出对方是一名传令兵,也是一个逃兵。
通过这个南朝鲜士兵,杨育才等人掌握了敌军当晚的口令。最终,在正确口令的帮助下,杨育才与突袭小分队的成员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几道关卡,在深夜来到了白虎团团部外围。
通过观察,杨育才发现敌军团部门被铁丝网围了起来,有三排房子,还停着三十多辆车,而敌军军官还在点灯研究着战术。
随即,杨育才就将化袭班分成了四个战斗小分队并展开突击,他亲自带领第三战斗小分队歼灭了会议室里的敌人。
整个战斗过程实际上很迅速,仅仅十三分钟就结束了战斗,但战果却异常辉煌。经过战后统计,杨育才等人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还俘虏了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

最重要的是,杨育才等人缴获了象征着该团荣誉的虎头旗,这对敌人的打击是巨大的。
此战之后,杨育才被记特等功一次,还被授予了“一级英雄”的光荣称号。而朝鲜方面也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等荣誉。
杨育才等人的故事被改编成了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其首场演出时,周总理、朱老总、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前去观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久之后,毛主席也观看了该京剧,并对肖华将军提出了开头的那一问。
肖华将军不了解实情,但他在当天晚上就给杨得志将军打电话询问杨育才的情况。经过了解后才知道,杨育才仍然是师侦察连的副连长。杨育才却当了十多年的连级干部,尽管如此,他没有任何的埋怨,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依然刻苦训练,保持一名军人的作风。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杨育才逐渐得到了升迁,做到了副师长的职务,还在1975年以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访问朝鲜。
1999年,传奇英雄杨育才去世,在其遗体告别仪式上,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为其敬献花圈,迟浩田上将还为他送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