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14岁少女因文身被母亲起诉,涉事文身店经营者被判赔偿清洗费9.6万余元,并返还文身费用150元。这一案件背后,不仅是未成年人冲动行为的代价,更折射出文身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长远危害以及法律责任的界定问题。
案件回顾:150元文身引发76.9万元清洗费争议
2023年5月,14岁的小雯(化名)在朋友介绍下,花费150元在一家文身店双臂和手腕处纹上图案。其母发现后,以店主未核实年龄为由诉至法院,索赔精神损失费5万元及清洗费用。经鉴定,小雯需进行8次激光治疗,总费用高达76.98万元。法院认定店主未履行审慎核实义务,承担60%责任,判其先行支付一次清洗费9.6万元;同时,家长因监护失职承担40%责任。
未成年人为何选择文身?
1. 追求个性与认同感
青少年处于自我认知形成期,文身常被视作“酷”“独特”的象征。部分未成年人希望通过文身彰显个性或融入特定群体。本案中,小雯身上已有其他文身,可见其存在持续性行为倾向。
2. 社会与网络环境影响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中“文身文化”的流行,弱化了青少年对文身风险的认识。部分商家通过隐蔽营销吸引未成年人,甚至以低价诱导消费。
3. 家庭监管缺失
法院判决指出,小雯父母长期未察觉女儿多处长有文身,反映出监护人对子女身心变化的忽视,未能及时干预其非理性行为。
文身的双重危害:身体创伤与人生限制
身体伤害:不可逆的“皮肤烙印”
- 感染与疾病风险:文身为有创操作,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肝炎甚至艾滋病传播。
- 过敏与致癌隐患:文身色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长期刺激可能增加皮肤癌风险。
- 清洗痛苦且昂贵:激光清除需多次治疗,单次费用可达数万元,未成年人皮肤修复能力弱,易留疤痕。
人生选择受限:文身成“隐形枷锁”
- 职业门槛:我国《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规定,裸露部位文身超过3厘米者不得参军;公务员、警察等岗位同样严格限制文身。
- 社会偏见:文身可能影响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部分用人单位将文身等同于“不良记录”。
法律与责任的边界:为何文身店需担责?
1. 法律明文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
2022年6月,《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或个人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即使父母同意亦属违法。
2. 民事侵权责任的认定
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文身店未核实年龄即提供服务,构成过错侵权。本案中,法院认为店主通过观察应怀疑小雯为未成年人,却未查验身份证件,故承担主要责任。
3. 监管与处罚案例频发
2024年,海口、南丹、北京等多地文身店因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被行政处罚,罚款金额最高达2.5万元。此类案例凸显执法部门对未成年人文身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社会反思:如何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防线?
1. 强化经营者责任
文身店需在显著位置标注“禁止未成年人文身”,对疑似未成年人顾客强制查验身份证件,否则面临高额赔偿与行政处罚风险。
2.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干预
父母需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学校应开展文身危害教育,帮助青少年理解文身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3. 完善行业规范与公益诉讼
多地检察机关已针对违规文身店提起公益诉讼,推动行业合规化。未来需进一步明确文身从业资质标准,杜绝无照经营。
结语
小雯的案例绝非个例。文身对未成年人而言,不仅是一时冲动的代价,更可能成为终身的遗憾。法律的重罚、家庭的警醒与社会的监督,需共同织就一张保护网,让青少年在理性与健康中成长。正如法官所言:“文身不是儿戏,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