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淮安”:两座运河城市的对话

淮安小当家 2024-08-10 14:24:46

  清代《天津卫志》:“明永乐二年,文皇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筑城浚池。民有‘赛淮安城’之说。”这部卫志刻印于康熙十四年(1675),是现存天津方志最早的一种。“赛淮安城”之说应当起自明代。明朝首任整饬天津等处兵备按察副使刘福墓志,刻有“商贾辐辏,几如淮安”字样。

  永乐十三年(1415),继陈瑄在江淮疏浚河道之后,南北大运河全线修通。罢海运,行河漕,陈瑄继续坐镇淮安,督管赋粟北输。《明史》说他“理漕河者三十年”,不仅永乐朝,宣宗时“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至宣德八年(1433),王瑜“代陈瑄镇淮安,董漕运”。这一年八月,陈瑄卒于官,年六十九岁。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民间以其浚河有德于民,在清江浦岸立祠祭祀。此祠至今犹存。其身后约二十年,淮安旧居建为督察院。

  明代淮安是南北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以运道必经,设文武重臣,开府驻节”。总督漕运的衙署设在淮安,如今那里建有遗址公园。宣德年间,漕运“军民相半”,曾经实行“民运至淮安或瓜洲水次交兑,漕军运抵通州”,淮安成为民船交付军运的交接点。可见淮安之于运河,不仅是枢纽,也是大码头。而天津城,虽然三卫机关并驻,但在承平年月里,城市地位、功能定位的标高,主要是由漕运决定的。由此,“赛淮安城”——与漕运管理中心所在城市相比拟,眼光不低,且堪有一比。

  明代运河,为天津带来“天下粮艘商舶鱼贯而进,殆无虚日”的活力,促进城市的成长。运河行船,粮艘商舶,“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往来之所聚”。记入《明实录》的这段话,道出以淮安为起点的大运河北段,沿河各城市商贸活跃。这是运河城市带的商贩往来、物流互通,与之形影相随的,必然还有城与城之间的文化对话。这就为天津“赛淮安”之说提供了背景。“赛淮安”,或是南来的泊船者,对天津城给予的称许;或是闯荡过淮安城的沽上人,为评价家乡给出的参照;亦或,对更多的人说来,这只是桑梓情怀浸润的运河远方的故事。

0 阅读:0

淮安小当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