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合唱团里的人都在干嘛?各行各业的”音乐追梦人“不打烊

崛秘局 2025-02-19 12:45:37

每周日晚上,厦门体育中心的瑜伽室都会变得热闹起来。

推门进去,你会看到一群人围成半圆,跟着指挥的手势,放声歌唱。

或许很多人会好奇,这些人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安逸时间不享受,要跑来这里“折腾”?

而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来自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职业:医生、老师、公司职员,甚至还有孩子的家长。

这不是一场演出,也不是工作,他们在这里,只有共同的身份——合唱团一员。

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一探究竟。

成就中的坚持:医生、老师与“音乐追梦人”

对于陈飞飞来说,音乐像是一盏明灯。

作为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生,他的日常节奏用忙碌形容一点不为过。

尽管如此,他还是尽最大努力把合唱团的排练时间“塞”进日程表。

在排练的两个小时里,他说自己像是注入了新的能量,暂时远离了手术台上的压力,沉浸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甚至感慨,“这像回到家一样安心。

有趣的是,除了医生的身份,陈飞飞还承担了指挥和合唱团团长的双重职责,他戏称自己像是个“兼职工作狂”。

不仅如此,他还把合唱团的热情“传染”给了家人。

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加入了亲子合唱团,全家常常在一起哼唱,“唱到感动自己。

”他说,音乐能让人拥有更广阔的世界,而合唱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在厦门的一座高校里,陈鹏骏教授的课程除了音乐知识,可能还包括了对“努力”两个字的全新定义。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他,下了课后就直奔合唱排练现场。

他觉得,与合唱团的伙伴在一起,是教学生活之外的一种全新体验。

他笑说:“在音乐面前,专业和业余都没什么界限,大家的坚持和热情才是最重要的。

横跨城市的热爱:从杭州到厦门的歌声追随

而对于郭咏皓来说,加入合唱团是一场跨越两座城市的坚持。

她的日常生活在杭州,而她的合唱梦扎根在厦门。

为了参与排练,每隔两个月,她就得搭上高铁往返两地。

有人劝她,这么折腾值得吗?

但她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音乐就值得。

”为了跟上排练的进度,她常常需要在家翻录音,然后把自己的片段发给指挥“交作业”。

有一次,她刚到厦门准备参与一场演出,杭州的工作突然有急事需要她处理。

她不得已赶回去,处理完第二天一早再飞奔回厦门。

她说,这样的忙碌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每次排练和演出之后,她都觉得特别满足。

那种来自团队协作的力量感,是她坚持的理由。

音乐“小白”的蜕变之路

而张晗的加入则是一场“大胆的跨界冒险”。

年仅27岁的他在厦门一家公司任职,日常工作繁忙且压力重重,但他依然选择在周末挤出时间参加合唱团。

他坦言,刚加入的时候,自己连简单的五线谱都不认识,完全是个音乐“小白”。

但为了不拖团队后腿,他花了大量时间自学,同事录的作品他一遍遍地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硬记下了五六首曲目。

这种“不认输”的劲头让他进步飞快,还顺利登上了更多的舞台。

有一次,合唱团受邀与上海来的名家同台演出,他站在台上,看到那些熟练的身影,才意识到自己距离真正的专业水准还有多远,却没有退缩。

“上一次能做到,这一次也肯定可以。

”这是他对自己一贯的要求。

亲子时间:合唱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反观郑榕娟的故事,合唱不仅是个人兴趣,也是一次与孩子们的“合作实验”。

这位全职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加入了一个亲子合唱团。

从第一次上课的不安和茫然,到如今和孩子们默契十足地完成每一次作业,她觉得音乐为他们一家人增添了更多连接。

她也坦言,起初,自己连基础乐理都不懂,只能跟着老师一点点学。

而孩子们的主动性也在过程中显露出来:上课时,当家长们不敢答题,孩子们就会踊跃举手替他们回答。

“家长不能偷懒啊,不然会被孩子反过来监督。

”郑榕娟笑着说。

几年来,原本性格内向的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家里的氛围也更加融洽。

“哪怕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也不会放弃合唱。

这个瑜伽室里的歌声,不仅抚慰了一个个寻常日子中的疲惫身心,也联结起了不同职业、经历,甚至是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

在厦门,越来越多这样的民间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各自的方式演绎了关于音乐与生活的故事。

不过,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点:这些“音乐追梦人”,从未把音乐当成一场炫耀的展示,也从未用专业与业余去划分人群。

合唱,对他们来说,是敞开心扉、感受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其实,无论你是音乐“小白”还是“老手”,合唱带来的或许不仅是技巧的提升,还有一种生活的陪伴感,一种和声中协作的温暖诠释——“人生就该这样,休息片刻,再继续向前唱。

0 阅读:3

崛秘局

简介:探索科学的世界,科普更多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