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纸笔的原始社会,从结绳记事到刻木记账,再到甲骨文记录,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
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记账方式在不断发展完善。
那么,这些古老的记账方式是如何影响后世的经济发展?
原始社会经济核算的记录
人类社会有了生产活动,必然产生经济活动的记录。即使在原始社会也不例外,只是由于没有文字,未给人们留下只字片语。但现代人可以从古人留下的一些经济活动的方法,反映经济业务的做法上来推断当时经济活动记录的情况。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已经有目的从事简单的劳动和生产活动,由于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单靠头脑记录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经济活动中一些重大经济事项采用“结绳记事”或“积石记录”或“刻木记事”等方式。
这是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核算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后来经济活动中的记录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盘点方法、序时记帐等。
虽然这些方法简单粗陋,具有很多的弊端,时间一长,记录容易出现混乱,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自然灾害或暴乱,记录很容易被冲销,但在当时是最有效的记录方式。
夏、商时期经济核算的记录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初、中期,这段时间由于奴隶制国家和奴隶主家族的形成,政府与奴隶主家族的财产物资增加,必须产生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因此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经济活动的记录方法进一步发展。
虽然也无文字记载,但许多事实说明经济核算收支方法依然存在。
据《尚书·禹贡》记载:夏朝农牧业和手工生产较发达,生产技术也较先进,经济活动比较频繁,特别是大禹治水后,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产品交换提供了方便。《孟子·滕文公上》中“夏后代五十而贡”,说明夏朝后期对奴隶上贡规定为五十亩一耕,统一纳税上贡。
既然有了贡赋的征收,朝廷就有了财政收入和各种开支,就必须进行收支的记录、计算和考核。&尚书’胤征(中谈到的如啬夫、牧正,疱正及东正等官职都是一些管理奴隶耕作、手工业和经济活动记录与管理的官员,可以说明夏朝经济收支和记录方法的存在。
《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说明夏朝奴隶贡赋制度相当完善,而且对贡赋计量的器具有度量衡也十分完善。
如《尚书·王子之歌》中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说明国家统一了奴隶贡赋交纳计量器具,而“石”、“钧”都是王府独有的量入、量出的器皿,也说明经济记录比较完善。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中朝,经济发展很快,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比较发达,随着甲骨文的采用,记录经济核算已相当普通,也许由于没有用现代文字记载,所以并未形成系统的记录。商朝通过甲骨文来反映收支是最早的经济核算记录。
商朝出现了记录财政收支的史官,他们负责经济业务的记录和计算,并对各种记录进行考核,这时经济事项的记录、计算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商朝产生甲骨文,也促使人们逐步使用甲骨文数字来计算和记录经济事项,并有专门记录经济业务收支事项的简册,如同现代帐籍。《尚书·多士篇》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之说,即证明商朝经济核算记录比较完善,是世界上最早的帐籍记录之一。
周朝经济核算的记录
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后期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周朝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农业、手工业和商品交易的日趋完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因此,经济核算的记录也有很大进步,也是我国经济记录的转折时期。
周朝是有文字记录以来反映经济核算记录的最早时期,在周朝设“司会”的专门官职来掌握粮钱,赋税收支,管理一切贡、赋、瑶役等的征收与分配。
《周礼·天官下》记载:“司会以岁会计考成”、“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自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郡使之治,而听其会计。”最早出现的会计,当时已被用来表达对财物收支的数量计算记录和考核。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称“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一论述是对经济业务记录、计算的准确认识。《孟子·万章下》中有’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说明经济业务核算的最早起源于周朝,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普及。
许慎在《说文解字》注释中说:“会,合也,从,从曾省。曾益也”“计,会也,算也。从言从十。”也说是“会”表示集合含义,表示计算汇总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意思。“计”表示讲求正确,如实反映,不作任何虚假伪作的记录,表示经济业务应正确无误,真实无欺地对零星分散财务进行计算的意思。
由此可知,经济核算产生于周朝,方法也产生于周朝。《周礼》还说“天官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实际上说明“天官”掌管经济业务的核算记录、计算与监督。
概括经济核算方法发展过程,可以有如下说法:产生于西周,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周朝无论在官吏设置、经济核算的管理,还是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都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并与现代财会制度相符,具有进步意义,可以引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