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何有“湖广填四川”说法?

苍和依说 2022-11-24 18:05:20

四川现在人口为8367万,位居全国第五位。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历史中也曾经人口凋敝过,现如今人口会这么多,和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潮有很大关系。

“湖广填四川”指的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民众,迁居四川居住生活。而这种大规模湖广人口迁居四川活动,在历史上接连发生两次,每一次都在四川人口削减几乎见底时候,将四川人气再次集聚起来。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

十三世纪中期的宋元战争,蒙古军对四川成都及周边地区破坏严重,人口大量锐减,自汉唐至两宋以来,四川长期积累经济繁荣不复存在。

元朝末年,全国爆发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湖广一带的徐寿辉和随州的明玉珍相继发动起义,于1355年占领武昌、汉阳,在汉阳建立政权。元朝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军,组织军队在湖广地区与徐寿辉交战,襄阳、武昌等地成为主战场,湖广“数百里半为墟土”场景比比皆是。

1357年徐寿辉派明玉珍攻取四川,明玉珍率领入川的农民军 大都是湖广人,1360年徐寿辉被部将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立为帝,在江西、安徽等地与元军作战。

明玉珍因不服从陈友谅领导,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此时四川远离战场,局势区域稳定。湖广地区民众为了躲避元军屠杀,相继逃到四川,而明玉珍为了巩固实力,笼络人心,对他带领湖广农民军,积极引导他们将家属接到四川来。

“明玉珍以至正乙未入蜀,据有诸郡,东人避乱者归之。玉珍又楚北随州人,招集乡人以自固,其势然也。”

明玉珍建立政权不过短短几年,湖广人因避乱入蜀逐渐居多,根据相关史料考证,元朝中后期四川人口为30至40万人,到明玉珍大夏政权时人口为75万左右,多出人口基本都是湖广迁居而来。

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派兵围攻大夏政权,遭到激烈抵抗,1371年大夏政权被朱元璋攻破,明朝占领四川,户部次年统计人口时,重庆和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按照每户5口人计算,不过四十二万左右。

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决定实施“迁民之策”,将大批湖广民众被强制征发迁移入川,以充实四川人口。到明朝末年,在明朝休养生息政策下,四川人口已恢复到四百万人左右。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战乱虽能造成一地人口锐减,但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康熙年间,四川人口从四百万直接下降到九万人,可谓让人匪夷所思。而造成明末清初,人口减少如此之多原因,是在多重因素影响导致的。

频繁的战乱。在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了,但明朝宗室在南方不少地区各自建立政权。

此时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张献忠带领下,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起初张献忠在四川实施安抚民众政策,随着明朝残余势力进入四川,不少地区民众纷纷倒戈,支持南明政权,双方在四川区域内进行厮杀,张献忠为了巩固自身势力,在四川进行“屠蜀”行到,残杀不少民众。

“以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暨多罗衍禧郡王罗洛宏、贝勒尼堪、贝子屯齐喀、满达海等帅师征四川”

当张献忠和南明王朝打的如火如荼时候,1646年清军开始入川,三股势力在焦灼在一起,在四川大地上互相厮杀。1664年清军将四川境内各方势力荡平,然而和平仅仅持续一段时间,“三藩之乱”开始,吴三桂派兵进驻四川,战火再次席卷四川,清军在经过七年军事斗争,在1680年才重新收复四川。

从1644年张献忠入川到1680年平定吴三桂反清,这三十六年中有27年,四川都处于战火纷飞之中,民众死伤无数。

田地荒芜、自然条件恶劣。明末清初四川持续战乱,各方势力为了筹备军饷物资,都加大征收税负,这让民众苦不堪言;战争造成流离失所,生产条件被破坏,让群众更无法安心进行农业生产,导致田地荒芜,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县东百里恶虎食人,虎迹一足如人足,长可盈尺。”

自然环境失衡,导致虎患伤人事件,在明末清初,四川各地记载中不断出现,民众在耕作时候,只能“必会集方敢偕行”,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民众温饱问题受到严重影响。

疫情多发。“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四川境内连年征战,尸骸遍野,得不到有效掩埋,滋生大量细菌,在战乱、饥荒制约下,四川民众本身抵抗能力已经下降,导致瘟疫在四川大爆发,“疫疠流行,死亡遍野”。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三个阶段

明末张献忠湖广农民起义入川。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一直在转战湖广地各地,成年累月作战,部队伤亡很大,为了补充兵员,基本都是就地招募贫苦农民加入队伍。

1638年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假意投降于明军总兵熊文灿,在此期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1643年张献忠才湖广麻城、武昌、长沙等地扩充部队,“男子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录为兵”。

在1644年,张献忠由湖广进军四川时,部队人数已达四五十万,这些人大多是湖广一带贫苦农民,后来在四川与南明、清军作战中,除去战死牺牲人员,都在四川定居下来了。

顺治年间“垦荒令”的试水。清政权刚建立时候,南方各省积极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经济,增加税收,1649年顺治颁布“垦荒令”,对流离失所的逃民,不论原籍在哪里,编入保甲开垦荒田,规定三年后在按亩整粮。

四川当时清军虽没有完全掌控,但四川“千里沃野”优越自然条件,对四川周边湖广等地民众,还是非常有新引力,特别是清军逐步掌控四川,在稳定社会环境下,湖广民众自发移民逐渐增多起来。

康熙年间的“移民填川”政策。康熙三年,四川巡抚张德地走马上任后,看到“昔日天府,满目疮痍,增税无策、税款南征”,于是向康熙提出招徕川籍流民回川,由于四川境内战乱未平息,这种“川人填川”效果甚微。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再次上奏,提出招募外省人入川建议,得到康熙认可。于是清政府开始加大对“移民填川”政策支持,康熙十年规定“各省贫民带家人入川开垦者,准其入籍”,从而解决了移民的户籍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四川赋税极为宽松,各省垦荒以“三年起科”,而“川省开垦土地,准令五年起科”。

这一些列政策掀起“移民入川”热潮,特别是对比邻的湖广民众十分有吸引力。不过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湖广填川”暂时中止,待战乱平定后,康熙二十九年颁布“川省荒地甚多,流寓之民,愿在川居住垦荒者,将地亩永给为业”,从国家层面认定,移入四川新民众对开垦出来的土地有所有权。

接着下发“蜀省流寓之人,有开垦田土,纳粮当差者,应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为例”,对外省移民四川的,其子女享有同等教育权,以四川本地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等。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湖广两地和其他地区民众络绎不绝的移居四川,“湖广填四川”进入移民高潮阶段。

待到康熙五十年时,由于政权稳固,移民填川让四川人口逐渐饱和,清政府开始限制外省民众入居四川,由原来的“移民填川”变成“奉旨填川”,凡“所有游手之民,无籍无照者,一旦查明,即令其回籍”。

0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