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各种汽车评测刷屏,其中一个话题特别火:国产车为啥都爱用双离合?这玩意儿顿挫感强,开起来不舒服,为啥不选更平顺省油的CVT或者AT呢?难道国产车技术不行?
等等!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个问题其实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它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产业链博弈,甚至关乎国家战略!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看看国产车和双离合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
先说结论:国产车选择双离合,并非技术不行,而是无奈之举!它更像是一场技术和商业策略的艰难抉择,是自主研发道路上的一次“曲线救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三种主流变速箱:CVT、AT和双离合。简单来说,CVT像自行车变速,可以无限级变速,动力传输平顺;AT像自动挡的老式变速箱,换挡清晰,比较可靠;双离合则有点像手动挡的升级版,换挡速度快,但顿挫感可能会比较明显。
那么,为什么国产车不选择CVT和AT呢?问题就出在“技术专利”四个字上。
CVT的核心技术,比如钢带和关键的控制系统,大多掌握在博世和舍弗勒等国际巨头手中。这些公司就像掌握了武林秘籍的大师,想要用他们的技术,你就得乖乖交“保护费”。而这笔“保护费”可不是小数目,它会直接提高汽车的生产成本,让国产车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自己研发啊!确实,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在努力研发CVT,但研发难度非常大,投入巨大,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沉淀,才能造出质量可靠、性能出色的产品。而且,即便研发成功,也可能面临着国际巨头的专利诉讼风险。
AT变速箱的情况也差不多。爱信和采尔孚等国际巨头垄断了大部分AT变速箱的核心技术,想要自主研发,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度和专利壁垒。虽然国内有些企业也尝试过自主研发AT变速箱,但由于技术积累不足,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往往不如国际巨头,难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早期的自主品牌AT变速箱,故障率高,油耗也高,最终销声匿迹。
相比之下,双离合变速箱的技术专利壁垒相对较低。它的内部结构与手动变速箱类似,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虽然双离合变速箱的平顺性不如CVT和AT,但它成本低,更容易实现国产化,这对于急需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国产车企来说,无疑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的绝世神功,CVT和AT是需要几十年苦功修炼才能掌握的武林绝学,而双离合则是一套更易上手的武功招式,虽然威力略逊一筹,但胜在实用,而且更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双离合变速箱就是完美的。它的顿挫感、可靠性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但对于国产车企来说,它代表着一条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是突破技术封锁,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一步。
选择双离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商业策略的体现。它是在技术封锁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权衡利弊做出的无奈但又比较明智的选择。
一些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技术落后,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在技术壁垒高筑的情况下,选择更易于自主研发的双离合,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国产汽车的竞争力。而以此为基础,积累经验,逐步攻克CVT、AT等更复杂的技术,才是更长远的发展战略。
举个例子,大众汽车曾经大量使用爱信的AT变速箱,但后来为了避免被丰田这一竞争对手“卡脖子”,也开始大规模使用自家的双离合变速箱,虽然前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保障自身供应链安全、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产车选择双离合变速箱,何尝不是一种类似的策略?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26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占比不断提高。而这些自主品牌汽车中,采用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数量也显著增加。这说明,双离合变速箱在国产汽车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也反映了国产车企在技术和商业策略上的选择方向。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产车企对CVT和AT技术的研究就放弃了。事实上,很多国产车企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攻克这些技术的难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搭载自主研发CVT和AT变速箱的国产汽车。
这其中,自主品牌也在积极创新。例如,一些自主品牌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变速箱技术,比如湿式双离合,以及改进型CVT. 这些技术上的改进,一方面能够提升驾驶体验,另一方面也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总而言之,国产车选择双离合变速箱,并非技术落后,而是技术自主和市场竞争的综合考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产车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技术和商业策略的夹缝中,勇敢地前行。未来,我们期待看到国产汽车在变速箱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而这需要时间,需要投入,也需要更多支持和理解。 不要以偏概全,而忽视了国产汽车在新时代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