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习俗变迁:从传统走访到数字祝福,现代化文化传承与创新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2-17 13:28:23

尽管中国引入西历已逾百年,对于中国人而言,农历春节仍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拜年的传统风俗向来是重头戏,晚辈向长辈送上祝福,长辈表达对晚辈的期许,亲戚之间拜访问候,朋友同窗相聚畅谈,在一句句的吉祥话中迎来新春。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使得原有的传统的春节拜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退出节庆文化舞台。

——【·文化起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春节地位的重要性,从古人一首首描绘迎接新年场景的诗词中就已得到了印证。

而拜年,则是人们表达对这个节日重视之情的主要形式之一。拜年习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指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说吉利话;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先秦礼仪中的“朝正”即诸侯、百官向天子拜年。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

朝正的礼仪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联络君臣情谊。宋朝年间有上层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代为拜年的习俗,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这里的“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团拜特指各地同乡官僚在正月期间举行的团体聚会拜年活动,有利于加强同僚之间的感情。

——【·现代化变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让位于都市化社会,传统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产生了新的色彩,逐渐从古朴的传统性向极富时代特征性转变,尤其是城市里的春节,传统的文化韵味正在淡化,时尚和科技正引领着春节习俗的新潮流。

(一)传统的春节拜年方式

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起,至正月十五,即元宵为止,几乎大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农历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平安健康度过一“岁”。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相邀饮酒娱乐,远方的亲人或知己则寄上书信、贺卡或明信片以表达美好愿望或祝福之情。

传统的拜年交往观念通常以感情交流为主,在中国这个“人情世界”现代化视野下我国拜年习俗的变迁里,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性质的交往,情感至上是这种交往的主要特征。

此外,春节期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纷纷踏上返乡的旅程,期盼与家人的团聚,无论在异乡的工作和生活多么紧张和艰辛,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抑或辛苦,在见到家人的那一刻,心里充满的只有幸福。

与家人围坐着享用年夜饭,亲自贴春联、年画、守岁,寓意都十分美好;参与放鞭炮、烟花、逛庙会等联欢活动,更能加强亲属关系,强化民族认同感。

(二)新兴的春节拜年方式

风俗的融合往往又是和风俗的新生交织在一起。风俗的新生,一般又是从时尚开始的。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在逐渐扩大,生活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传统的礼仪形式在时尚流行中渐行渐远。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短信、电话、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方式的祝福成为主流。

很多身在外地的人们,春节选择不回家,而是打电话向家人亲戚拜年;除夕这天,人们的手机几乎不消停地给领导、老师、朋友发送信或打电话送上祝福。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慢慢被这“隔空喊话”所吞噬。

传统记忆中的年夜饭,一般是在家中闭门而过的,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开始选择到饭店里享用年夜饭,虽然省时省力,但却少了一家人亲自做饭时注入的浓浓人情味。

此外,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许多年轻人忙碌了一年,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好不容易盼到的春节假期就计划用来休闲和放松一下,传统的回家团聚、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已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

虽然交通和网络科技将人们的距离拉近了,人们见面更加容易和快捷,虽然中国人礼尚往来的情谊和礼节不变,手机里也塞满了一条条祝福信息,但拜年时双方的时空缺场,不免让人觉得春节味道日益稀薄,引起对传统拜年习俗的怀念。

——【·变迁原因·】——

(一)全球性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化具有全球扩张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全球化理解为现代化的当代形式。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

这一概念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范围上理解为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影响的一系列过程;另一方面又意味着组成世界共同体的各种国家、社会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横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

全球性现代化运动被看作是信息、资源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自由传递,经济、市场的互相需求和共享以及各国文化、文明的交接和碰撞。

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例如,网络的普及,科技媒介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兴事物的追求。

而我国也正在努力推进现代化进程,并从生活质量、价值观念、科技水平等方面与世界接轨。

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经历了渐进性的长时间的进化,也许是从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开始转变,但其他环节一旦具备了条件和动力,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会加入这个队伍,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过程中,社会必然会更加进步。

近些年,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越来越盛行,旅游过年成为时尚,一些祭拜祈福仪式被适当地简化,从这个角度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春节习俗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逐步向现代化转型,舍弃了原有的一些迷信和繁文缛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不断实现自身更新和丰富的需要。

(二)持续而迅速的经济发展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因素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人均GDP的提高,这也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体现在购买力结构的变化,生活财富的积累富余使得大部分人不满足于追求基本的衣食温饱,而转向对新兴事物的追求。

年轻人不再以老一辈的节衣缩食、克勤克俭的消费观念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而开始向注重时效、谋求自身发展的积极的追求型消费观转变。

近年来,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种产品相继进入广大寻常百姓家庭,相对于早年间的走访、书信及寄送贺卡等拜年方式,这些高科技的“奢侈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带来的启示·】——

(一)努力谋求全球性现代化与中国化的统一全球性现代化的浪潮给中国传统春节带来的较为明显冲击就是追求独特的庆祝方式,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使得中国传统的春节拜年方式走向了标新立异,人们不再喜欢围聚在老人身边一边看春晚一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一些人带着老人、孩子走出家门旅游度假感受新年,或走访亲友联络感情,孩子们的游戏也不再是捉迷藏、放鞭炮。

然而,在世纪之交世界格局日见分晓的背景下,人们日益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继承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的世界文明成果,在创造转化中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春节拜年文化的精髓是要传递对长辈、亲人和朋友的祝愿之情,在相聚和沟通中增进彼此的感情,为来年种下更美好的希望,用心去表达久违又弥足珍贵的情谊,全球性现代化给我们带来了科技、网络、交通的便捷条件,更应该将中国传统发扬光大。

(二)现代春节拜年方式应是对传统的继承

和发展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现代化带来的变化,但我们不可忘了传统的礼仪。现代性一方面包含着对传统的否定和突破,由此而表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或阶段性;另一方面,现代性还内在地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与继承,体现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并不是时尚的事物就是最先进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有诱惑力的,也不是大众的风气就是必须追求的。

虽然现在我们过的各种节日丰富多彩,但庆祝形式相似,内容雷同,中国人自己特有的春节就更应该保留传统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继承。

随着时代发展,春节的一些传统拜年习俗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传统的祭拜节庆习俗可能将会消失或融入到那些追求身心健康和休闲娱乐的活动之中。

但是,春节也随时代发展会吸纳新的拜年习俗,如拜年以前是走亲访友,而现在已开始流行我们熟知的电话、短信、微信拜年。

在未来社会更强调环保节约和更注重个人空间的时代精神下,人们应当吸纳更科学、崇尚自然的方法,从而推出一些新的既能体现传统春节精神,同时又遵循时代要求的春节拜年形式。

——【·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春节拜年习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停滞不前。

尽管很多春节的传统拜年习俗已经消失或被淡化,但是总有新的文化和内涵在不断充实和传承,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处世的原则,在社会进程中仍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春节拜年方式,在吸收现代化带来的进步及接纳西洋文化的影响下,也应不忘保持春节特有的传统习俗,将其发扬得更为丰富和辉煌。

0 阅读:4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