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食物发霉后有剧毒,第一种正大量上市,家里有的尽快扔掉

雨真说品质生活 2025-04-13 11:06:5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冰箱里翻出几个角落里的水果,看起来只是表皮有点发霉,舍不得扔,削一削继续吃。

或者某包坚果开封好几天,闻着有点“油哈味”,但想着不浪费就继续下肚。你以为只是“有点变质”?

其实,有些霉菌不仅仅是味道臭那么简单,它们能在你身体里“安营扎寨”,悄无声息地伤害肝脏、肾脏,甚至引发癌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6种发霉后毒性极强的常见食物,尤其是第一种,眼下正是大量上市的季节,很多人家冰箱里就有,千万别大意。

第一种:花生,发霉后是“癌王”级别的毒物

花生,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但春夏之交尤其常见。最近很多市场摊头都在卖今年新下来的花生,有的还主打“农家自晒”,看起来朴实无华,实则暗藏杀机。

花生一旦储存不当,极易感染黄曲霉,而黄曲霉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强致癌物之一。

我在医院里见过一个50多岁的男人,身体一向硬朗,体检报告也都正常。可某一年的夏天,他突然出现了黄疸、腹胀,送来时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最终确诊为黄曲霉素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追溯病因,他家乡在南方农村,花生是自家晒的,存放了几个月,颜色略深但仍继续食用。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差点送了命。

很多人以为把发霉的地方削掉就没事,其实黄曲霉素是“看不见的毒”,即便你把霉点削掉,它也早已渗透整颗花生。

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 耐高温,正常烹饪根本无法破坏它的毒性。

第二种:玉米,别以为煮熟了就没事

说到发霉的玉米,你可能会想:“不就是长点霉吗?洗干净煮熟不就好了?”但其实,玉米最常感染的是赤霉菌和镰刀菌,它们产生的毒素叫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哪怕你煮它个仨小时,也照样毒性不减。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伏马毒素与食管癌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中国河南、河北等地的高发区域。

有研究指出,农村自家储存的玉米干粮中,超过30%都检测出了不同程度的霉菌毒素。

而很多人还在用这些玉米磨面、喂鸡、做玉米糊糊,等于天天“主动投毒”。

第三种:坚果,别让“健康零食”变成慢性毒药

“每天一把坚果,健康又长寿”——这句广告语你是不是听过无数遍?但你不知道的是,坚果的油脂含量高,一旦氧化或潮湿,就特别容易长霉,尤其是开心果、核桃、巴旦木等外壳不完整的品种。

很多人有个误区:只要不苦不臭,就能吃。

但事实上,坚果中的黄曲霉素、赭曲霉素这些毒素是“无味”的,靠味觉根本无法判断是否有毒。

我有一个同事,平时很注重养生,喜欢吃天然坚果。某天她拿出一包放了两周的腰果请大家吃,我拿起来一看,里面有几颗颜色发暗、表面有点油腻的,我没吃。

但她自己照样吃了。没几天就开始腹泻、恶心,检查后发现是轻度霉菌毒素中毒。

虽不致命,但折腾得人脱了层皮。

再天然的食物,如果发霉了,也可能是“天然的毒药”。

第四种:发霉的米和面,千万别再“省着吃”

很多家庭都有囤米囤面粉的习惯,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包米面屯在厨房角落一放就是几个月。

但你知道吗?大米和面粉一旦发霉,往往是被赭曲霉、镰刀菌污染了,这些毒素不仅伤肝,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有研究显示,长期摄入含赭曲霉素的食物,可能引起肾脏慢性损伤,甚至诱发尿毒症。

南方湿气重的地区尤其要注意。

很多人以为“炒炒就好了”“做馒头高温能杀菌”。但问题是,霉菌毒素不是细菌,不怕热。

你再怎么加热,它毒性还在。

第五种:腐烂的水果,不是“削一削”就能吃

“这苹果只坏了一点点,把坏的削掉还能吃。”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但你有没有想过,水果腐烂的地方可能已经产生了展青霉素、棒曲霉素等霉菌毒素,它们会沿着果肉扩散,肉眼是看不到的。

尤其是梨、苹果、葡萄等含水量高的水果,一旦腐烂,发霉速度飞快,毒素穿透力极强。

我母亲曾经习惯把坏掉的水果削一圈继续吃,我劝了很多次。有一次她吃了一个软掉的苹果,之后腹痛难忍,去了医院检查,发现是急性肠炎并伴有轻微中毒反应。

医生也特意说了,腐烂水果吃不得。

别再拿“节俭”当借口了,你省下的不是钱,是风险。

第六种:发霉的辣椒、豆瓣酱、调料类,别再拿来炒菜了

很多人不知道,辣椒是霉菌最爱的温床之一。

尤其是干辣椒、豆瓣酱、辣椒酱这类调料,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

而且这些调料往往用来长时间炒菜,香味一出来,就掩盖了霉味,你吃进嘴里根本吃不出问题,身体却在慢慢中毒。

一些调查指出,家庭自制的辣椒酱中,约有15%含有不同程度的霉菌毒素,尤其是在农村自晒自制类产品中更常见。

为什么这些食物发霉后特别危险?根源在“霉菌毒素”

很多人以为发霉只是“变质”或者“口感差”,其实不然。

霉菌最可怕的不是霉,而是它们释放的“毒素”——这些毒素往往是无色无味的隐形杀手。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黄曲霉素、赭曲霉素、伏马毒素、展青霉素,这四类是常见的高毒性霉菌毒素。

它们的共同点是:耐高温、毒性强、蓄积性高。

也就是说,你今天吃一点没事,明天吃一点也没事,但日积月累,它们可能在你体内堆积成“定时炸弹”。

你以为“看着正常”就安全?那是对毒素的无知

很多家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只看外表决定食物好坏。可毒素不长在表面,它们是“潜伏在深处的敌人”。

真正安全的做法,是一旦发现食物有异味、颜色发暗、潮湿回软、发苦发酸,就该毫不犹豫地扔掉。

有人说这太浪费了。

但我要告诉你,真正浪费的是你拿健康当赌注,把毒素当调料。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隐形毒素”的入侵?

不是说花生不能吃,玉米不能吃,而是要科学储存、及时检查、定期处理。

花生、玉米、坚果这类食物,一定要密封、干燥、避光保存,最好冷藏。

一旦开封,尽量在两周内吃完;大米面粉之类,不要囤太多,买小包装,吃多少买多少;水果腐烂就扔掉,不要心疼;辣椒酱类调料,发现发黑、异味、油水分离,就该果断处理掉。

身体只有一个,别拿“节俭”赌健康。

参考资料:

1.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年第32卷第4期

2. 《霉菌毒素污染食品的检测及风险评估》,中国公共卫生,2021年第37卷第10期

3. 《粮食储存中霉菌毒素的形成与控制》,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年第48卷第5期

4. 《赭曲霉素的毒性机制与防控研究进展》,中国毒理学会年会论文集,2023年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1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