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青原惟信禅师曾论及参禅三境:"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段公案道破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普遍规律,若将其映照在《易经》的学习历程中,竟也暗合玄机。从初入易门的"执象而求",到渐悟时的"离相观妙",最终抵达"即相非相"的圆融之境,恰似一场穿越卦象迷宫的精神长征,每一步都伴随着认知的崩塌与重构,在阴阳翕辟之间照见智慧的真容。

第一境:见山是山——执象而求的"先死后生"
初学《易经》者,首先要经历的便是"见山是山"的阶段。这里的"山"与"水",是《易经》体系中最基础的象数符号——八经卦中的"艮为山""坎为水",更是一切义理生发的起点。正如清代易学家陈梦雷所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初入此境者,必须放下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空杯心态"一头扎进象数的海洋,在卦画爻辞中寻找进入易经世界的钥匙。
这个阶段的学习,充满了"先死后生"的悲壮感。所谓"先死",是指彻底臣服于经典文本,像古人那样"朝乾夕惕"地背诵卦辞爻辞,逐字考据"元亨利贞""初九潜龙"的本义,甚至亲手绘制六十四卦方圆图,在笔墨勾勒中感受"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始智慧。我曾见过一位易学前辈,年逾古稀仍每日手抄《周易》,其笔记本上的卦象旁注满了不同时代注家的解读,墨迹层层叠叠如古树年轮,正是这种"执象而求"的笨功夫,让他在晚年谈及《易经》时仍能眼放精光。
此阶段的"见山是山",本质是建立认知的坐标系。当我们能熟练说出"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的基本卦象,能在错综复杂的卦变中分辨"错卦""综卦""互卦"的关系,就如同在混沌中搭建起认知的脚手架。正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最初必然是从执着于每个卦象的具体含义开始,在"潜龙勿用"中看到君子的蛰伏,在"飞龙在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种对卦象的"执着",恰是进入《易经》殿堂的必经之门。
然而,这种"见山是山"的状态也潜藏着危险。若一味停留在象数的表层,就会陷入"买椟还珠"的困境。曾有位初学者沉迷于计算铜钱卦的变爻规则,却对卦辞中"中正""当位"的义理视而不见,最终沦为只会机械起卦的"术数匠人"。这提醒我们,第一境的"执象"并非目的,而是为了破除认知的混沌,就像禅宗公案中的"过河需用筏",我们需要借助象数的舟筏,才能驶向义理的彼岸。
初学《易经》时的轻狂,像春日新抽的柳枝,总带着不知天高的张扬。记得刚背下"乾卦六爻"时,便敢在朋友聚会中侃侃而谈"人生阶段论",把"潜龙勿用"说成"蛰伏就是躺平",将"飞龙在天"解作"有钱就是成功",还自鸣得意地给人算起事业卦,仿佛掌握了命运的密码。那时的笔记本上画满自创的"卦象应用图",字里行间都是"此道唯我独悟"的傲气,甚至觉得古今易学家的注本都不如自己的"顿悟"来得透彻——这种半瓶水晃荡的状态,恰是所有初学者必经的"迷之自信期"。

第二境:见山不是山——离相观妙的"万象皆易"
当跨过象数的门槛,随着对"变易""不易""简易"三原则的理解加深,学习者会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奇妙境界。此时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孤立的山水草木,而是充满阴阳消长的动态系统,每一片落叶的飘落、每一次潮汐的涨落,都暗含着《易经》的象数密码。就像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此时的学习者已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在纷繁万象中看到"易"的流动。
这种认知的转变,始于对"相"的超越。《易经·系辞》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第二境的学习者开始明白,卦象只是"道"的载体,真正的智慧藏在"立象以尽意"的背后。比如看到"坎卦",不再局限于"水"的具象,而是联想到"险陷""修德"的抽象义理;解读"泰卦"时,能从"天地交而万物通"引申出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道。此时的世界,如同被注入了"易"的基因,每一个现象都能与卦象产生共振,正如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然而,这种"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困惑。当我们用"阴阳"分析人际关系,用"卦变"预测事件走向,会发现现实世界的复杂远超卦象的模型。比如"乾卦"象征刚健,但过度刚健便成"亢龙有悔";"坤卦"代表柔顺,一味柔顺则陷入"龙战于野"的困境。这种义理的辩证性,让学习者陷入"到底该刚还是该柔"的迷茫,如同站在卦象编织的迷宫中,看到每一条路径都有阴阳的分岔。
此时的"离相观妙",本质是对"易理"的思辨。就像朱熹在注解《易经》时强调"格物致知",学习者开始将卦象与现实人生结合,在"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中体会《易经》的实用智慧。我曾在一次创业低谷中占到"屯卦",初看"屯者,难也"心生沮丧,细品"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却悟出"在困境中积累力量"的道理,最终带领团队挺过难关。这种"象外得意"的感悟,让《易经》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融入生命体验的活的智慧。
转折发生在学易的第五年。一次在旧书店偶遇一本泛黄的《周易折中》,随手翻开见清代学者对"渐卦"的注疏,竟从"鸿渐于陆"引申到《礼记》的"士相见礼",再联系到《诗经》的"关关雎鸠",层层递进如剥春笋,而我此前竟以为"渐卦"只是讲"循序渐进"的浅层道理。那一刻,掌心的汗渍在书页上晕开,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不过在经典的边缘打转,连"卦象背后有卦象,义理深处藏义理"的门径都未摸到。
但需要警惕的是,若沉迷于"万象皆易"的解读,容易陷入"牵强附会"的误区。曾有人将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纠缠"与"阴阳感应"简单类比,或将商业管理理论生硬套入卦象,这种脱离文本根基的"创造性解读",实则是对《易经》的矮化。第二境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而非制造新的教条,正如《周易·观卦》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观察世界的维度,才是"见山不是山"的核心价值。

第三境:见山还是山——即相非相的"返璞归真"
经过象数的积淀与义理的思辨,学习者最终会抵达"见山还是山"的圆融之境。此时的"山"与"水",不再是第一境中孤立的卦象,也不是第二境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即相非相"的存在——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但眼中所见已融入了阴阳消长的韵律,心中所悟已通达"变与不变"的真机。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的山水已成为道的显化,《易经》的智慧已化作日用而不知的生命本能。
真正的震撼来自十年后的一场易学沙龙。台上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解读"同人卦",从"同人于野"的"大同精神"讲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又结合现代生态伦理,最后落在《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的践行上,环环相扣如太极流转。我听得面红耳赤——自己此前解"同人卦"只会翻查"占卜吉凶",从未想过卦象竟能与千年文脉、现实人生如此精微地共振。散场时老先生指着我记满卦象的笔记本笑说:"易学如大海,我们都是俯身拾贝的孩子。"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多年来堆砌的虚妄自大。
这种境界的抵达,始于对"简易"原则的体认。《易经·系辞》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第三境的学习者终于明白,《易经》的千言万语,最终都归向"中正仁和"的生存智慧。面对复杂的人事,不再执着于起卦占卜,而是本能地运用"执两用中"的思维:当处于"乾卦初九"的蛰伏期,懂得"潜龙勿用"的沉淀;在"九二见龙在田"的崭露头角时,践行"利见大人"的谦逊;遭遇"坎卦"困境时,牢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的坚韧。这种将卦象义理融入潜意识的状态,正如孔子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间自然暗合易道。
此阶段的"见山还是山",是对第一境的螺旋上升。就像围棋高手复盘时,能从最初的"一着一式"中看到全局的谋篇布局,学习者此时再读"元亨利贞",会发现这四字真言贯穿于生命的每个阶段:"元"是初心的发端,"亨"是过程的通达,"利"是选择的合宜,"贞"是坚守的智慧。这种返璞归真的感悟,让《易经》从高深的典籍变成亲切的生活指南,正如明代易学家来知德在《周易集注》中所言:"《易》者,一心之易也,身心之易也。"
如今再看当年的"狂态",恍若隔岸观火:原来每个初学者都会经历这种"认知泡沫"——以为记住几个卦名爻辞就是掌握天机,学会铜钱起卦便自封"智者",却不知《易经》的每个卦象都是通向宇宙人生的迷宫,每句爻辞都凝结着历代圣贤的心血。就像书法初学者刚会写"永字八法"便以为精通笔墨,直到看见古人碑帖中的气韵流动,才懂得何为"入帖"的艰辛。这种从"夜郎自大"到"谦卑敬畏"的转变,恰是第二境向第三境过渡的心灵蜕变——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连《易经》的门环都未触及时,才真正摸到了登堂入室的石阶。

现在的我,每当翻开《周易》,仍会在熟悉的卦辞旁发现新的注脚:"初九潜龙"不再是简单的"隐忍",而是《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的注脚;"六二直方"不仅是"正直",更藏着《中庸》"致中和"的玄机。那些曾让我沾沾自喜的"独家解读",如今看来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妄言。但这种"知不足"的清醒,反而让学习充满了喜悦——就像航海者望见远处的灯塔,虽知航程漫漫,却因看清了方向而倍感振奋。
当然,这种境界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易经》的卦象循环往复,学习者在"见山还是山"之后,会发现每个具体的"山"与"水"都蕴含着新的卦象可能:同一座山,春日观其"生息"属震卦,冬日察其"收藏"属艮卦;同一片水,流动时见坎卦之险,静止时显坤卦之顺。这种"即具体而见抽象,寓抽象于具体"的认知,让《易经》的智慧真正融入了生命的河流,正如庄子所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易道亦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之间。

结语:在卦象轮回中照见本心
从"见山是山"的执象而求,到"见山不是山"的离相观妙,最终抵达"见山还是山"的即相非相,学习《易经》的过程恰似一场精神的炼丹术:在象数的烈火中煅烧认知的杂质,在义理的淬炼中凝聚智慧的金丹,最终在生活的实践中完成"知行合一"的升华。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循环往复——初学时的"执象"为后来的"离相"奠定基础,"离相"后的感悟又让"执象"获得新的意义,正如六十四卦的"错卦""综卦"关系,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种子。
站在《易经》的门前,我们永远是谦逊的学习者。无论是初学者的"先死后生",还是资深者的"返璞归真",不变的是对智慧的敬畏与渴求。正如《周易·乾卦》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习《易经》的三个阶段,本质上是君子人格的修炼过程:在"见山是山"中培养扎实的根基,在"见山不是山"中磨砺思辨的锋芒,在"见山还是山"中成就圆融的境界。当我们能在卦象的轮回中照见本心,便会明白:《易经》的终极智慧,从来不是解读世界的密码,而是照亮生命的火炬,让我们在阴阳变幻的世间,走出一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之路。

从初学时的"狂者自夸"到多年后的"谦者自知",这一路的认知震荡让我深深懂得:《易经》的大门永远向谦卑的行者敞开,却对傲慢的投机者紧闭。那些曾让我们目眩的"高大上",不过是智慧光芒的折射,而真正的易学之道,藏在"知不足而奋进"的每一步里——就像乾卦"自强不息"从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清醒认知后的持续精进;坤卦"厚德载物"从不是空谈胸襟,而是见过天地辽阔后的俯身耕耘。
如今再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眼前总会浮现那位在沙龙上谦逊微笑的老先生,他鬓角的白发里仿佛藏着《易经》的万千卦象;想起旧书店里那本《周易折中》,泛黄的纸页间跃动着千年智慧的星火。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易学的魅力,正在于它永远让学习者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即便研习终身,也依然会为某个卦象的新解而心跳,为古人的智慧而惊叹。
愿我们都能带着这种敬畏与赤诚,在易学的长河中做永远的"学徒":不沉迷于初期的浮光掠影,不畏惧漫长的探索之路,让每个卦象都成为照见自身不足的镜子,让每句爻辞都化作修正言行的指针。如此,方能在"见山还是山"的境界里,不仅看见经典的表象,更看见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渺小而珍贵,谦卑却坚定,带着对智慧的永恒渴求,一步一步走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正模样。
感谢每一位因易学、传统文化而驻足的朋友!你们的每一次点赞、留言与分享,都是我坚持深耕的动力——这不仅是对我的支持,更是让古老智慧照进现代生活的星火传递。
深知文字难以一一回应这份温暖,但每一份关注都被认真铭记。如果你也痴迷于《易经》的哲思、传统文化的深邃,欢迎点击「关注」,我们将持续分享易学智慧、修身心得,助你在经典中提升认知、滋养心灵。
若觉得内容有益,恳请点赞收藏、转发给更多同频之人,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惠及更多人。愿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以易为镜,照见更通透的自己。
感恩一路相伴,未来愿与你继续携手,在易学文化的世界里探寻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