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船长”泽连斯基为何能逆风翻盘?乌克兰民调背后的权力密码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一串数字正在撼动国际观察家的预判:泽连斯基支持率从去年12月的52%飙升至69%,近八成民众坚持“先和平后选举”。当美国政客质疑这位战时总统的合法性时,乌克兰人用电话调研中的按键声,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电话里的民意:战争如何重塑政治信任基辅的研究团队拨通了2000个随机号码,覆盖从哈尔科夫前线到利沃夫避难所的所有地区。误差率仅2%-4%的数据显示,泽连斯基在男性选民中支持率突破73%,18-35岁青年群体支持度高达81%。这种跨越年龄、地域的信任,与2022年俄军闪击基辅时民众排队参军的场景形成微妙呼应。“美国人越施压,我们越需要他。”一位敖德萨渔民在调研中直言。这与叙利亚阿勒颇围城期间阿萨德支持率飙升41%的轨迹惊人相似——当外部威胁突破临界点,“国旗效应”往往碾压政策辩论。
■ 选举悖论:枪炮声中的民主暂停键80%民众要求“稳定和平”后再启动大选,这个数字撕开了西方民主叙事的裂缝。2014年明斯克协议后的教训刻在乌克兰人骨髓里:停火线上的零星交火持续八年,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基辅大学政治系教授马尔琴科指出:“这不是对民主的背离,而是对生存权的优先排序。”宪法第83条赋予战时状态暂停选举的合法性,但更深层的共识在于:当60%家庭有成员参军、40%人口流离失所时,竞选海报比不上面包配给单实在。■ 权力天平:美国焦虑与莫斯科的沉默
五角大楼流出的评估报告显示,若现在选举,泽连斯基得票率可能突破75%。这解释了为何白宫既要追加610亿美元军援,又暗中接触扎卢日内等潜在替代者。但现实比剧本更讽刺——被西方热捧的“抗俄英雄”扎卢日内,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已从1月的45%滑落至32%。克里姆林宫的应对策略则耐人寻味。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嘲讽“基辅傀儡政权”,却未如2014年对波罗申科般发动舆论猛攻。或许莫斯科比谁都清楚:推翻一个获得战壕内外双重认可的领导人,成本远超军事手段。■ 和平迷雾后的权力游戏当泽连斯基在哈尔科夫废墟前签署十年安全协议时,一个细节被外界忽略:协议第7款明确要求缔约方“尊重乌克兰宪法程序”。这相当于为战时总统延长任期套上国际法护甲。但危险总在胜利前夕潜伏——以色列在六日战争后诞生的政治强人达扬,最终因赎罪日战争前的误判黯然下台。
“我们会战斗到夺回1991年边界。”泽连斯基的誓言在69%的支持率中回响。只是不知道当坦克停火、难民返乡的那天,这些现在高呼“再干五年”的声音,是否会转向追问黑海粮食的去向与重建资金的流向。当战争红利消退时,政治算术从来比战场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