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德意志走马上任两次全球冲突的中心舞台,最终以失败告终,历史以惨痛的代价敲打了其过度膨胀的野望。
在当前这个大体宁静的年代,尽管我们未见全球性军事肆虐,但在过去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从未缺少过规模较小的冲突与对抗。
从阿富汗的山谷到叙利亚的沙漠,再到最近乌克兰的领土争端,这些纷争持续给世界安宁蒙上阴影,令人开始忧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那么哪个国家可能成为推动这场灾难的幕后推手呢?
一世界格局演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全球政局发生剧烈变化。
美国与苏联的冲突加剧,冷战爆发。
苏维埃联盟和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集团的战争是当时世界政治游戏的中心。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联合国宪章》解体,这一长达44年之久的意识形态之争终于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
尽管这一时期全球不乏战争与血腥,世界各地时不时地爆发局部冲突,但不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表现出了不将冲突无限扩大的战略克制。
在对峙的策略上,一方面是通过代理人战争来进行较量,这一策略美国至今依然采用。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经济竞争和军事竞赛来实现各自的政治野心。
冷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其全球霸权地位,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规则制定者和最大利益享有者。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美国展开正面的直接冲突,更不用说发动全面战争了。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以其低调的姿态,逐步展露出惊人的国力增长,仿佛在一夜之间改写了世界对它的认知。
美国惊讶地发现,这个东方的巨龙已经蜕变,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令其忧虑。
与此同时,曾经经历混乱与颠簸的俄罗斯,也在慢慢摆脱苏联解体后的阴霾,逐渐恢复了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分歧愈发凸显,调和变得日益困难。
伴随时间的流逝,历经战火洗礼的国家们都已逐步康复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世界局势分析家纷纷推断,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似乎是悬而未决的可能性。
正如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舞台中心,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则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那么在潜在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也必将有国家担当起战争的导火索。
军事策略专家们对这些可能的“主导国”展开了猜测。
普遍看法认为,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大国,凭借其在全球范围内无可匹敌的实力和深广的国际关系网,最有可能成为引领冲突的力量。
人们预计,若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爆发,这三国的较量必将是导火线,进而拉扯其他国家参与进来。
然而,针对这一推论,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却持有不同观点。
二基辛格的答案
基辛格,这位在美国政治和外交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尊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政治家之一”。
1923年出生的他,是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学者,同时也曾担任美国的国务卿,享有极高的声望。
基辛格曾在哈佛大学深造,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并因此奠定了他深邃的学术和政治基础。
二战期间,他作为美军的一员参与了对抗德意轴心的斗争。
当战争落下帷幕,他又回归哈佛,致力于研究,并在20世纪50年代踏入政界的大门。
他对于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在冲突中的核心作用使他名声大噪。基辛格不仅在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冷战期间,他的“新外交”思想也为世人所熟知。
他主张采取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在出现紧急情况时采取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基辛格的个人魅力在于他处理国际问题时那种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总能以新颖的方式去分析和解读全球事务。
虽然截至2023年,百岁高龄的基辛格已然逝世,但他曾对于世界大事的热情从未减退。
对于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基辛格认为不会是中美俄三强。引火线将是日本,且战争将在亚洲爆发。
这样的推断为何排除了中美和俄罗斯呢?
首先,这三大国在经济层面互为依存,其纠纷不至于演化为武装对抗。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规模在全球分别占据17%和24%。
它们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获得了互惠互利的成果。
俄罗斯则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使中美对俄罗斯采取敌对态度变得异常复杂。
再者,核武器的存在为三国关系的稳固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为拥有核武的国家,他们对核战争的恐怖后果了解深刻,这种毁灭性的威慑力量足以令任何国家三思而后行。
还有一个稳定三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便是国际组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提供了一个协商解决政治纷争的舞台,使得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成为可能,避免了采取极端对抗手段。
面对全球共同的挑战,中美俄三国更倾向于合作而非冲突。
那么日本是否真具备引发一场全球性冲突的能力,它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三武士道精神下的日本
日本国土孤悬于太平洋之中,海洋将其四面包围,领土面积约为中国的1/25。岛国的这些特性,不仅限制了土地与资源,还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使得日本长期面临资源短缺的局面。
假若日本与世隔绝,那么寥寥可数的耕地与能源将迫使其只能依赖海洋资源维生,从而在民族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不安。
这种不安全感催生了日本强烈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广阔肥沃的土地成了其渴望的对象。
有限的土地资源早在公元8世纪便引发了国内的领土争夺战,武力往往成为争夺的决定性力量,赋予武力者更多的土地与权势。
而政治权威的行使,也不例外,必须通过武力来实施,武士道因此而生。
武士道的核心思想就是绝对的服从,绝对的忠诚,以及对君王的忠诚。
在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道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基石。
1880年,日本确立了增强军事力量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此策略被持续贯彻实施,甚至不惜以整个国家的命运为赌注,触发了侵华战争。
二战期间,日本为了进一步的扩张,选择加入法西斯阵营,并发起太平洋战争,这一切最终以国家的失败告终。
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日本迫于国际势力的压力,通过了新的《和平宪法》。
日本在《宪法》中承诺:「不以战争为手段,不以武力相威胁,不以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另外,日本还承诺,不保留海陆空三军作战能力。
然而,在这份承诺之上,日本确立了一条旨在保持最基本自卫需求的政策,这条附加条款,却为日本提供了广泛的法律解释空间。
这个名义上不得拥有军队的国家,在军事开支方面已高居世界前列,2023年军事预算高达500亿美元,甚至超出了北约部分主要成员国的军费。
在军事力量方面,日本的“自卫队”也早已远超其自卫所需。
以陆上自卫队为例,其人员已达15万,装备了千余辆坦克装甲车及四千多门炮兵装备,还拥有射程覆盖数百公里的国产导弹。
空中自卫队同样实力强大,配备了五万名作战人员及近千架战斗机和直升机。
海上自卫队在各种军事交锋中屡见不鲜,其中围绕钓鱼岛的争议尤为人熟知,海上自卫队拥有5万人员两艘准航母和一艘直升机航母,其它各型战舰和潜艇数量也颇为可观。
除此之外,日本教科书对侵略行径的轻描淡写,政府对靖国神社纪念问题的处理方式,无不暴露出在面对历史罪行时的轻率与回避。
正是基于这种对过往侵略态度的否认,基辛格才预言日本有成为冲突发起国的潜质。
然而,这种预言并非毫无根据,历史上的失败也是推动日本扩张野心的潜在动力。
美国也不是旁观者。
虽然表面上与日本的政治合作关系稳固,但历史的创伤,珍珠港袭击与原子弹的投下,始终如悬剑般悬挂在两国关系之上。
美日之间的隐性竞争与权力较量,仍旧如同两只野兽般难以真正融洽共处。
结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利益必然伴随着冲突和磨擦,但和平始终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任何企图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挑起战火破坏这和平基调的行为,必将被国际社会所不容,成为众矢之的。
参考:
《新时期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日本战后五十年》
日本要杀出去!殴打我们100年内没机会的!
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