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手机砸在柏油路上的脆响,惊得路旁嗑瓜子的老张头瓜子壳卡在喉头。穿荧光绿马甲的环卫工王大姐刚扫成堆的梧桐叶,被飞驰而过的电动车带起的气流掀得漫天飞舞。
这是今早七点四十八分,西安朱雀门外的十字路口。骑共享电动车的小伙左手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肉夹馍,右手拇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头盔挂在车把上晃荡得像钟摆。他冲过停止线时,离绿灯结束还有7秒,离死神擦肩只差0.5米——那辆右拐的渣土车司机猛打方向,轮胎在路面擦出焦糊味。

"你不要命了!"渣土车摇下车窗破口大骂。小伙头也不回地比了个中指,后座外卖箱上"安全第一"的贴纸歪成四十五度角。
这样的场景,在西安城六区的每个早晚高峰准时上演。城墙根下遛弯的老汉们发现,现在年轻人过马路比他们当年躲炮弹还勇猛。上周四南稍门,穿丝绸睡衣的大姐边刷短视频边闯红灯,把正常行驶的公交车逼出S形路线,满车乘客抓着扶手像坐过山车。
"知道为啥现在斑马线画得五颜六色吗?"交警队退休的李大爷蹲在护城河边的柳树下,用蒲扇指着马路:"早些年白线就够用,现在得整成红黄蓝荧光条,生怕那些低头族看不见。"他说起上个月处理的案子:某高校女教师边走路边直播,直接撞进路边花店橱窗,碎玻璃划开颈动脉。监控显示她最后三秒还在对镜头说 "老铁们礼物刷起来"。

这种魔幻现实在数据里更触目惊心。市交管局报告显示,近三年涉行人交通事故中,76%的死者事发时正在使用手机。更荒诞的是责任认定——去年北郊某起事故,行人闯红灯被撞身亡,家属抬着花圈堵了交警队三天,最后愣是判了司机次责,只因"他开的是奔驰"。
历史总在轮回。清末《申报》曾刊文讽刺租界里"红头阿三"维持交通的滑稽场景:"华人过街如过江之鲫,视铁哨为无物"。百年后换成电子提示音,照样拦不住视红绿灯如虚设的"勇士"。某中学门口的监控拍下震撼一幕:放学时分,五个初中生并排横穿双向六车道,最前面的男生举着手机直播,后面跟着的四个女孩在镜头前比心。
"命是自己的,还是流量密码?"心理专家陈教授在访谈中痛心疾首。她接诊过最极端的案例:23岁直播博主为拍"马路舞者"视频,在快速干道中央扭动身体,被夜车撞飞28米,手机还在直播界面停留了整整三分钟,弹幕里飘过一片"666"。
改变正在发生。南大街某商场推出 "抬头挑战赛",参与者过街不用手机可获五折券;高新一中把交通安全课搬进VR舱,让学生体验被醉驾车辆撞击的濒死感。但这些星星之火,能否燎原成文明觉醒?
站在钟楼观景台上俯瞰,十二辐条状大街织成金色蛛网,每个交叉点都在上演生死时速。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时,可曾想过:那些横冲直撞的身影,或许正是某个家庭的全世界?

下次过马路时,摸摸口袋里的手机——它该是记录生活的工具,不是通往奈何桥的船票。毕竟,阎王爷的抖音账号,可不会给你点赞。
(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的图片!致力于倡导社会正能量,不存在不当宣导之情形;倘若涉及版权问题或者人物相关事宜,请予以通知!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