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时,看看北宋乞丐宰相吕蒙正的两幅对联,实现人生逆袭并不难

听荷看历史 2025-04-19 15:23:18

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做:“穷过吕蒙正”。吕蒙正在没考中状元之前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到只能在墙角蹲着,吃富人扔掉的西瓜皮充饥。

但是后来,吕蒙正在考中状元之后,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代三次官拜宰相。

那么,吕蒙正是如何实现乞丐到宰相的人生逆袭的呢?

少年乞丐

说到吕蒙正,他本身也不是乞丐。

公元944年,吕蒙正出身在洛阳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吕龟图是五代后周时期的起居郎,主要干的是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工作。

除此之外,吕蒙正的祖父吕梦奇官至户部侍郎,叔叔吕龟祥则是官拜寿州(安徽寿县)知州。

照说这么一个官宦子弟,从小应该是锦衣玉食,怎么就沦落为乞丐的呢?

原来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是一个好色之人,除了正妻刘氏之外,后来又一连娶了多个小妾。对于吕龟图的放浪之举,嫡妻刘氏开始一直忍气吞声。但是吕龟图竟把刘氏的忍让视为懦弱,长此以往,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最终,再也忍受不了的刘氏便和吕龟图大吵一架。没想到吕龟图丧尽天良,竟然将刘氏和其所生的儿子吕蒙正一起赶出了家门,并且一分钱生活费也不给。

被赶出家门的刘氏本想带着吕蒙正投奔自己的娘家,但是娘家的嫂子却认为刘氏要带着吕蒙正回家白吃白喝,死活不让吕蒙正母子进门。

在夫家被赶出家门,回娘家又被拒之门外,身无分文的吕蒙正母子只能沦落成乞丐,四处要饭为生。后来吕蒙正母子辗转来到洛阳城外的一家寺庙。

好心的寺庙住持不仅收留了他们,更是安排他们居住在寺庙旁边的一个破窑洞中,这才让吕蒙正母子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在破窑洞安顿下来之后,吕蒙正每天开始干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定点去寺庙里面蹭饭。

因为读书需要花钱,吕蒙正母亲刘氏每日所做针线活得来的家用,基本上都补贴在吕蒙正读书上面,这样一来,吕蒙正母子的生活一直没有好转。

而在吃饭上面,吕蒙正虽说能在寺庙蹭吃蹭喝,但长此以往,便引起了寺庙小沙弥们的集体反感。

以前,每当寺庙开饭的钟声一响,吕蒙正就会准时的来到寺庙吃斋饭。但是后来,那些小沙弥们为了不让吕蒙正来寺庙蹭饭,故意在饭后敲钟,等到吕蒙正来吃饭时,他们早已把饭菜吃的空空如也,导致吕蒙正一次次扑空。

吕蒙正也知道和尚们的意思,在历经多次扑空之后,少年的吕蒙正写下了“十度投斋九度空,恼恨僧人饭后钟”的抱怨。

在抱怨完之后,吕蒙正仍旧面临饿肚子的困境。而后为了活下去,蹲在墙角捡富人吃剩下的西瓜皮充饥,成为了少年吕蒙正的生活常态。有时候,为了和狗争夺食物,吕蒙正几度被洛阳城外的野狗追着咬。

在后来成名之后,吕蒙正回忆起这一幕,不禁发出“一肩挑尽人间苦,村犬何须吠不休”的感叹。

有一年过年,吕蒙正家里穷的家徒四壁,当看到别人家都在张灯结彩贴春联时,吕蒙正拿出家里仅有的纸笔,在大门外写下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时人路过,都对吕蒙正在破窑洞外的对联感到好奇,后来被庙里的和尚看出玄机,上联“二三四五”寓意“无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寓意“无十(食)”;横批“南北”,寓意“无东西”。、

总之一句话,吕蒙正的这个大年,家无余物,无衣无食。

庙里的住持知道这件事后,又从庙里准备了一些过年用的食物给吕蒙正送去,这才让吕蒙正母子渡过过了这个新年。

而吕蒙正的这种窘迫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一直持续到他三十四岁。

五经夺魁

公元977年,在北宋汴京的科举考场外,一个身穿补丁衣服的考生,正蹲在墙角啃西瓜皮。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十四岁的吕蒙正,而他身上所穿的补丁长袍,已经是他最好的衣服。

但是即便穿着破破烂烂的补丁衣服,也掩盖不了吕蒙正的绝世才华,在三十四岁那年,吕蒙正在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次开科取士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这一年,也成为吕蒙正人生的分水岭。

吕蒙正高中状元之后,宋太宗赵光义获知他家境窘迫的情况,特命户部赐钱二十万,给吕蒙正安家所用。

获知吕蒙正高中状元,又承蒙皇帝亲自赏赐,昔日那些抛弃吕蒙正母子的亲戚故交在吕蒙正回到洛阳之后,将他家那个破寒窑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想从吕蒙正这里沾点光。

面对众人的围堵,吕蒙正当着众人的面,在居住多年的寒窑旁又写下一副对联。

其中,上联是:“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下联是:“今科侥幸,吃穿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众人看完之后,大都羞愧难当,最后面面相觑的离开了吕蒙正的破寒窑。而这副对联不仅羞煞了众人,更是将吕蒙正由乞丐到状元的这段时间经历的人情冷暖写了个透彻。

由于赵光义是传说中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才得以上位,故而他在上位之后急需组建自己的亲信力量。吕蒙正作为赵光义开科取士的第一个状元,自然得到他的特别青睐。

吕蒙正高中状元后的第一个职位,是升州(江苏省南京市)通判。在前往升州赴任之时,宋太宗赵光义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去了那边,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尽管向我汇报。”

要说吕蒙正在去升州上任之前还有什么牵挂,那便是他的母亲。考虑到母亲一个人在洛阳孤苦无依,吕蒙正用赵光义赏赐给他的二十万钱在洛阳买下了一处宅子,并安排好仆人伺候母亲,后来,吕蒙正又听说他那个狠心的爹吕龟图因病致仕,如今又没有人照顾。吕蒙正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而且摒弃前嫌,又让人把他爹也接到自己为母亲置办的宅子里一起侍奉。

三年之后,公元980年,吕蒙正的外任年限已到,宋太宗将他召回京城,担任知制诰一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吕蒙正一跃成为皇帝的亲信加近臣。

又三年之后,吕蒙正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此时,距离他当乞丐的日子,不过六年时间。

对于命运如此的惊天逆转,吕蒙正将其一切都归于时也,运也、命也。

命运之理

吕蒙正在回首往事时,感怀于自己身份的巨大转变,故而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破窑赋》。

在那篇冠绝当世的词赋中,吕蒙正写下了:“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的运气论。

而后又以“满腹文章,竟然白发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这些论据,写下了“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的天时论。

后来,吕蒙正又以“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为论据,强调了命的重要性。更以项羽,刘邦,李广,冯唐四个人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所以到最后,吕蒙正也将他一生从乞丐到宰相的际遇,归结为天时和命运使然。

公元988年,在任参知政事一职八年之后,45岁的吕蒙正官至正宰相。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宋真宗赵恒继位,依旧以吕蒙正为宰相,其在任职期间不屈权贵,心怀百姓,让大宋国力蒸蒸日上。

公元1005年,63岁的吕蒙正以年老为由,向宋真宗提出辞呈。在临近退休之际,宋真宗问吕蒙正:“你的几个儿子中,朕可以重用谁?”

谁知,吕蒙正回答道:“臣的几个儿子都不堪大用,居于高位会害了他们。反倒是我的侄子吕夷简,颇有宰相之才。”

宋真宗听完之后,默默的点了点头,从此把吕夷简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公元1011年,吕蒙正在辞官归隐六年之后,在洛阳病逝,时年68岁。而在他之后,他的侄子吕夷简正如他所说,成为了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比肩于他的一代名相。

斯人已远,命理犹存。吕蒙正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留下的千古名作《破窑赋》,至今也是让人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