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袁、曹、孙、刘各家,谁忠谁奸?从他们儿子的名字就能看出

曼容过过 2024-05-26 03:47:51

根据戏剧脸谱的设定,红色一般代表着重义和勇武,是充满血性的正义角色,譬如关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黑色脸谱则是蕴含着刚正无私,又有粗鲁恣意的含义,例如包公和张飞。

像曹操这样的角色,大多以白色表示其奸诈、诡谲。而刘备则是素面,不需要刻意刻画其精神面貌。

那么这些脸谱的真的能反映出历史人物的真正性格吗?难道曹操真的是老奸巨猾、刘备真的仁义天下吗?

其实看看他们对儿子的取名,就能大致分析出其中端倪。

四世三公的袁家

袁家四世三公,也就是说至少四代人都是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他们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那个门阀垄断官场的年代,受到袁家提携的士族,全都支持着袁家的决断。

故而当董卓祸乱朝纲的时候,袁绍跟董卓闹得再凶,袁绍都不怕。面对这种局面,心狠手辣的董卓也十分无奈,毕竟天下过半士族都受过袁家的恩惠。

所以,袁绍起兵反抗董卓的时候,天下十八路诸侯奔着袁家的名义就来了,组成联军后也是奉袁绍为盟主。足以见得袁家的影响力。

后来袁绍雄踞北方,是汉末诸侯中自董卓之后,实力最强劲的一方军阀。有袁绍的压制,曹操前期始终胆战心惊,处处避让。直到实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后,曹操才尝试着和袁绍展开对决。

袁绍给自己孩子起名为袁谭、袁熙和袁尚,平平无奇,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可是他爹袁逢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袁家都喜欢小儿子。袁绍的弟弟名为袁术,这就很有深意了。

古代要想起义或是引起政变,必须想一个名义或者口号出来。秦末“大楚兴,陈胜王”、汉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都是这个意思。

当时汉灵帝时期,宦官弄权,整个东汉一片乌烟瘴气。春秋时期留下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涂”的汉语本意是指涂水,后来延申为道路等,在后来就有了清扫和涂抹的意思。

袁逢给儿子起名为术,又字公路,显然和“涂”的古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袁家借着自己四世三公积攒下来的财富和人脉,很早就有了代汉的想法。所以当袁术获得传国玉玺后,他想都没想就称帝了。

大耳贼刘备

刘备看似仁义、忠诚,但他给自己孩子起名是最明显的。刘备一生颠沛流离,没工夫生孩子。等他有孩子后,给儿子起名刘禅。

“禅”字不常见,尤其在佛教还未兴盛的两汉时期,“禅”没有佛教赋予的“静”意义。其本质上,只有三皇五帝相互之间的“禅让”之意,还有帝王祭祀上天的意思。

其实乍一看也没什么,可当刘备收养了义子刘封后,含义就大不相同了。“封”同样也有祭祀的意思,指的是帝王祭祀大地,兄弟俩一个祭祀天,一个祭祀地,着实明目张胆的表现出刘备的野心。

表里如一的曹操

跟刘备相比,曹操表面来看是个小人,但他乐意也能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点他表里如一,从来不搞虚的。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彰分别字子桓和子文。根据《让县自明本初令》记载,曹操取名的深意是效仿“桓文之志”。

春秋群雄争霸期间,周王室的影响力慢慢削弱。唯有齐桓公和晋文公,屡屡站在台前,以一己之力统御诸侯,带领群雄尊王攘夷,护住了日渐低迷的周王室。

曹操就是这个样子,正如他自己评论的那样,如果汉末没有他,不知道这些野心之辈究竟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功高震主,消灭了大半诸侯,到头来也只是当了个魏王。

江东孙家

孙坚与曹操、刘备是一代人,也是当年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里的一员,被称为江东猛虎。华雄是他斩的,传国玉玺是他找到的,也是他最先退出联盟,想要带上玉玺回到江东图谋大计。

所以他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也颇有些耐人寻味。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伯仲叔季”很好解释,代表着兄弟长幼顺序,没什么过多的含义。而其他的名和字就不一样了。

“符”是君王下命令的一种手段,比如代表兵权的虎符;“策”是君王对臣子册封官职和土地时的形容。这也不知道是孙坚对长子赋予厚望,还是有着其他什么意思。

总之,孙权的“权谋”深化了孙坚的“厚望”,而孙翊的“翊”和“弼”都有辅佐的意思,孙匡的匡佐则更不用说了。大哥像帝王一样封赏、统御群臣,二哥以权谋相助,老三老四尽心辅佐。

这俨然是一座微型朝堂,全由骨肉兄弟组成,足以见得孙坚的野心。也证实了为何孙坚获得传国玉玺后,会第一时间退出诸侯联军。

综上所述,装忠臣可以装一辈子,但总会有露出马脚的时候。人一旦有了野心,就不可能不被别人察觉。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再奸诈都没有称帝,刘备再仁义也有攻占巴蜀,占领别人领地的不义之举。

汉末这几大势力,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很难想象,被世人诟病了千百年的曹操反倒是最忠心于汉室的,而刘备则恰恰相反,着实令人唏嘘。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4-05-29 08:57

    字是老爸取的?

曼容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