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在播放嘉庆继位,乾隆交换传国玉玺之时,特意增加了“指鼠为鸭”的特写镜头,颇耐人寻味:
当嘉庆帝按照仪式,从乾隆手中接过传国玉玺,随后乖巧地坐在乾隆右手边之时,纵横四分之三剧集的刘墉上前递上奏本,例行参奏。只不过这次参奏的事情倒不是什么国家大事,而是自己的私事——申请退休。
对于刘墉的这份退休辞呈,一向与刘墉交好的嘉庆帝心里早已盘算好了:否决。作为新君,他身边并没有什么心腹,唯有刘墉方能推心置腹,因此,于情于理,他决不能让刘墉辞官回家,他还指望着刘墉能够在他继位之后,好好帮他一把,站稳脚跟。
老狐狸乾隆显然一眼看出了嘉庆帝的心思,因此明知故问地征询嘉庆帝的意思,得到的答案果然是“留”,乾隆有些生气了,再次明知故问地问询了起来:“你想留?是去还是留?”这一下子就把嘉庆搞蒙了,他的答案不是很清楚吗?乾隆为何还要如此婆婆妈妈、明知故问?
见到自己的儿子转不过弯来,乾隆更加生气了,再次高声问道:“简单点,是去还是留?”嘉庆彻底陷入了茫然之中。乾隆明白,得当堂给这个木讷的儿子上一堂课了。
于是乾隆抬了抬头,眼睛望向了前方,自言自语道:“我怎么感觉这盏宫灯挂歪了?”嘉庆帝抬头一看,脱口而出:“没有歪啊。”见儿子如此的不开窍,乾隆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满朝文武:“诸位爱卿,我怎么觉得那盏宫灯挂歪了?”
一听乾隆说了一个现象,看都没看的和珅立马点头附和:“回太上皇,的确是歪了。”和珅一开口,旁边的小弟们也纷纷附和:“确实歪了,确实歪了。”见众多大臣都这么说,台下的刘墉只能无奈一笑。此时的嘉庆也终于明白了乾隆的用意,跟着附和:“儿臣也看出是歪了。”
乾隆见到嘉庆初步开窍,很是满意,于是吩咐和珅将这杆宫灯拨正。和珅依旧佝偻着背、满脸谄笑地问道:“太上皇,该往哪儿拨啊?”乾隆故作诧异地回答:“你不是看出哪儿歪了吗?”和珅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行将宫灯拨歪了几十米,完成任务之后,和珅还不忘打上乾隆的旗号复命:“太上皇,我完全按照您的意思将它拨正了。”
乾隆点了点头,赶忙问起了旁边的嘉庆:“皇儿,你看是不是正多了?”嘉庆装模作样地验收了一番,点头称是:“确实正多了。”至此,乾隆的课程已上完,嘉庆也彻底明白了乾隆的意思,于是对着台下的刘墉说道:“刘爱卿,朕准许你告老还乡。”
对于《宰相刘罗锅》中嘉庆继位第一天的这段戏份,很多人表示不解,明明嘉庆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想留刘墉,为何乾隆还婆婆妈妈,“指鼠为鸭”,故意拿宫灯搞事?我感觉乾隆有两层意思:
1.宣示乾隆自己的帝国主宰地位。虽然嘉庆继位,从乾隆手中接过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传国玉玺,但显然乾隆的权力瘾没过够,依然想当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只要他没死,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之尊位非他莫属。
况且历史上也有很多提前卸任皇帝位当了太上皇的先例,比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明英宗朱祁镇,但大多太上皇结局都不大好,不仅时刻被新皇帝防着,而且还缺吃少穿、坐等饿死,这都是失去权力、无人问津的恶果啊,他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可不能步其后尘,一定要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想到这里,乾隆拿定了主意:只要是台下大臣的奏折,只能自己说了算,还轮不到你这个小小的嘉庆帝。故而当嘉庆想越权准奏之时,乾隆急忙打断了他,对他的意见予以了否定。
看到这个木讷的儿子没反应过来,还在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拿宫灯说事,并请诸位大臣帮忙作证:在这个朝堂之上,谁说的话才算数。只要我乾隆说这个宫灯挂歪了,它就一定是歪的。好在嘉庆最终明白了乾隆的心思,乾隆也终于心满意足,对这个儿子放下心来。
2.告知嘉庆怎么做皇帝。众所周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素来以人心叵测、险象环生著称,更何况是集合了天底下最精明人的朝廷,彼此之间心怀鬼胎、精于算计比比皆是。
对于皇帝而言,想要坐稳龙椅,就要大搞权力平衡,不能明显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这样会破坏平衡,令政局不稳,故而好皇帝一定是心思不定、让人猜不出他的心中所想,这也就是韩非子给明君的基本素质之一:“主上不神,下必有因。”
对于刘墉的态度,嘉庆显然太明显了,立马当众就表示出了招为心腹的意思,这是大忌。初当皇帝的他,根本就不了解站在底下的大臣之中,有多少是和珅的同党,而拥护刘墉的又有几何?贸然为刘墉站队,定然会掀起和珅一党的反扑,朝局必乱。
再者,《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嘉庆显然对朝廷的势力分配都不了解就敢站队刘墉,乾隆显然是急坏了。于是当众“指鼠为鸭”,故意用宫灯搞事,就是想告诉嘉庆:和珅的势力非常庞大,你想做事之前,得先掂量掂量他们。
经过乾隆指点,嘉庆总算明白了过来,于是立马改口,爽快同意了刘墉的告老还乡的请辞。从后面的戏份可以看出:刘墉虽然被辞官,但是遁入暗处为嘉庆出谋划策,为最终扳倒和珅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