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日本军队最终的败局已经显出端倪,尤其是太平洋的节节败退更是让军部一筹莫展,缺乏对坦克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全面布局的劣势最终显现出来,这一局面的形成,不仅源于其工业基础的薄弱,也深受战略思维和资源分配的局限所影响。而在太平洋战争中,面对着美国装甲兵器的咄咄逼人,痛定思痛的高层们急忙把入到海军建设中的资源抽调出来,从事威力更大装甲也更为厚实的新式坦克的研究中来。而在日本众多的“本土决战”坦克型号中,“五式中型坦克”无疑可以被视为最为先进的代表,当然了这种先进是相对于工业系统全面弱于欧美的日本而言的。
说白了,五式中型坦克其实就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型,这种坦克战斗全重约35 吨,而车组成员变成了6人 ,其车长达到 7.307 米,车宽为 3.07 米,车高 3.049 米。从外形上观察,该型坦克与四号坦克两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少雷同的地方,但五式中型坦克的体型要更为庞大一些,坦克每侧分别设有8个负重轮,这种设计增加了坦克的稳定性和通过性,同时五号坦克的炮塔也革新为全焊接结构,这一结构不仅增强了炮塔的坚固性,生产效率和难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就装甲厚度这一方面而言,五式中型坦克各部位的情况与四式中型坦克大致相同,然而车体前部侧面的装甲厚度显著增加到 50 毫米。从外观进行审视,它已然具备了战后第一代坦克的部分特征,只是整车的高度相对较高。这一特点在实际作战中,可能会对其隐蔽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在丛林作战中,较高的车身更容易暴露目标,对方炮火锁定的机会也大了不少,还有在山地或者是崎岖不平的复杂环境作战,偏高的重心可能导致行驶不稳,甚至发生倾覆的危险。
在武器配备方面,这种坦克的其主要武器原本预计要装载与4式中型坦克相同的五式战车炮75毫米L56.4,并搭配半自动装填系统降低成员负担。但该想法很快地被否决,打算量产版本改装版的九九式88毫米L454防空炮,次要武装为1式37毫米战车炮和1具同轴97式车载重机枪,后者主要用来对付步兵的近距离接战。此外,还配备有 2 支冲锋枪,总工携弹药 300 发,以便于能够应对来自不同方向和类型的威胁,为坦克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至于动力装置方面,五式坦克采用了 500 马力风冷柴油机,并曾计划在Ⅱ型上加增压器。另外,还有一个方案是安装研制中的 98 式 800 马力的液冷汽油机,该方案源于对德国的 BMW 航空发动机的改装。但最终实际装车的仍是风冷柴油机。改该型坦克最大速度为 40 千米/小时,最大行程 200 千米,最大爬坡度为 30 度,最大越壕宽 2.8 米。据相关详实的数据显示,五式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甚至能够达到 45 公里/小时。在当时的日军坦克中,这样的机动性表现虽然相对突出,但与欧美同期的先进坦克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即便是被一直诟病皮薄馅大的谢尔曼大馒头也比这种坦克强太多了。
浪费吨位![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