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浦笔下的《石壕村》一诗,基本上家喻户晓,该诗的开篇就是杜浦最擅长杜氏写诗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浦的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据说当时他写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奥的语言,都普普通通老百姓都能听懂,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在古代所有唐诗的作者,杜浦的诗最平易近人,最受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欢迎。

《石壕吏》全诗区区合计120字,把安史之乱下,老百姓生活苦难,连连征战所带来社会创伤,描述的淋漓尽致。根据史料记载,《石壕吏》创作的时间为唐乾元二年,也是公元759年 ,杜浦流寓华州途中所作,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记录了亲眼所见的官吏征丁暴行。

全诗通篇字字洒玉珠玑,词词妙笔生花。现在姑且不论这首诗水平怎么样,现在谈谈该诗中石壕村现实是在哪里?

诗虽然写的好,却留给我们后人诸多的疑问,在那个兵连祸结,见人就抓的时代,作为路过旅人,为何杜浦没有被掳去当兵,现实之中,这个石壕村是否存在。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石壕村在现实中还真存在。根据当时杜甫行途的路线,可以推断笔下的石壕村,其实就是今天的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石壕村,现在这个村还能见到丝丝遗迹,还能感受到当时一丝气味,石壕村是崤函古道的必经之路,连接今天洛阳和陕西关中一带交通要道。

公元759年春,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至陕州,途经石壕村,暮投一老翁家,遇乡吏深夜捉人充军,悲愤交加,挥笔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如今,在石壕村村口,能看到一座刻着《石壕吏》全文的照壁。石壕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夹在南北两座大山中间,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条古道,是豫陕地区连接的门户,是这个地域南来北往客商必经之地。

东西一条沟又又是崤函古道的必由之所。如果把这个古村变成一个景区,打造一个历史风情文化园,估计应该不错,其实这个石壕村现在还不是一个景点,虽然不时有游人而来,似乎这里感受不到,杜浦笔下的那种唐时穿越的味道。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该村的国道旁有一处神秘的历史遗迹,传说从秦朝到民国时期一直是官道的所在地。尽管缺乏宣传,还是从这个遗迹见证了历史,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人文故事和历史的窗口。此外,石壕村是杜甫《石壕吏》的创作地,也为这个古村赋予特殊的历史内涵。至于杜浦为何没有被抓当兵,主要和杜浦显赫家世有关系,杜浦属于官二代,出身于唐代京兆杜氏家族,兼具官世家与文双重背景。

其家族自汉代以来世代为官,朝中高官不胜枚举,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等职,母系则来自“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甚至可能与李唐皇室有血亲关系。还有一个原因,官吏未抓捕杜浦,杜甫的官员身份使其免于兵役和劳役,虽然 官宦之身其免役,自唐安史之乱以来,常年战争大量青壮年死亡,使唐朝兵源极度匮乏,据史料载,九品以上官可免除徭兵。杜甫时任华州司功参军属于公务员。

石壕吏作为基层官员,严守律法,肯定不会也不敢冒犯。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根据当时唐朝征兵年龄为21-59岁。杜甫此时已47岁左右,虽处役龄,关键的是杜浦体格太弱,属于文弱书生,瘦弱体质不符战兵之标。当地官差主要是抓捕目标:青壮力。以上种种就是杜浦夜宿石壕村,幸运未被抓走当兵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