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要是迁都西安,甚至继续转进打全面战,拒绝赔款,日本自然会崩溃。
可以参考日俄战争:
俄国即便输了,也硬是不赔款,经济上马上陷入困境,靠从殖民地吸血数年才缓过来。而且彼时的俄国与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已不可同日而语。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国内工商业才刚起步,殖民地更是无从谈起。
但是问题来了,这样清廷会崩溃得更快。因为清廷只想趴在中国吸血,过上等人的日子,并不想保卫这个国家。同时,日本与欧美列强更不想把清廷打垮。清廷若真的完蛋,谁也没好处,日本的财政也支持不了长期战争。
满清贵族想维持统治,继续过上等人的日子;日本想要赔款;欧美列强想维持清廷这个傀儡,从中国这个大国吸血。三方一拍即合,列强调停,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唯有中国人民是任人宰割的肥肉。清朝表面上输了,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它最期待的事情:在中国旁边扶持出一个列强,通过这个列强制衡、甚至镇压中国的各类革命势力。
当时满清知道自己在中国迟早待不下去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权贵们的中心任务变成了「安全地退出中国,避免被汉人报复屠杀」或者「在中国之后的政权更迭中避免被清算」。
因此,下面这些事实就很好解释了:
慈禧主动向八国宣战,想利用洋人军队大量杀死汉人;然后,由一群老实巴交的农民组成的义和团,喊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冲上去了。结果很快倒在了清洋联合绞杀的血泊中,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下场如出一辙。义和团那句「扶清灭洋」,在清廷对列强百般谄媚、口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讽刺。
反倒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久经官场的人精,早就看穿了清室的小心思,选择「东南互保」,不做满洲的替死鬼。
清廷通过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耗尽汉人的经济实力;利用这些条约,让汉人后续的政权与洋人矛盾不断,拖住汉人。他们的逻辑是:
我得不到的东西,就算毁了,也不能留给中国人;即使不得不留给中国人,也要事先把雷埋好。
清室保留了大量财物、完整的政治经验和各类人才,安全退出中国。同时,满清用保留的实力始终盯着中国,一旦有机会马上出来干坏事。
比如所谓的「汉地十八省」概念,是满清实施「满汉蒙回藏五块论」民族隔离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东北嫁妆论也是满清「五块论」反华政策的一部分。
后来,满清的「五块论」被日本继承,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臭名昭著的「中国七块论」,将所谓的汉地细分为华北、华南、甘肃三部分。
无论是五块论还是七块论,都是日本在不同时期的反华政策一脉相承的表现。
在清室退位之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期,清室一直与日本人勾结。
1914年,在日本的支持下,溥伟和善耆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党,搞起了所谓的满蒙独立运动(对应五块论、七块论中的满蒙部分),并在辽东一带召纳土匪,秘密组织「勤王军」。溥伟甚至卖掉恭王府,散尽家财。肃亲王更是将自己留日的女儿川岛芳子,嫁给蒙古独立势力首领巴布扎布的次子甘珠儿扎布。
抗日时期,在清室与日本这两个「天照大神子孙」的勾结下,中国东北与塞北出现了两个敌伪政权: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帮凶。另外罪恶滔天的731部队也有满洲皇室的影子。
大家想想,历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南京条约》签订,使「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清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这些话,可真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