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早早放话:俄罗斯要动手了
早在2021年3月,美国就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风吹草动。那时候,拜登政府开始公开放话,说俄罗斯有可能会对乌克兰动手。当时的美国总统拜登亲自授意,让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出面,直接跟俄罗斯那边接触。
伯恩斯带着拜登的口信,直截了当地警告俄罗斯高层,意思很明白:“你们要是敢乱来,后果自负!”美国这边显然是想通过高层渠道把信号传过去,试图让俄罗斯收手。不过,俄罗斯的反应倒也干脆,他们官方立刻站出来否认,说根本没打算采取什么军事行动,一切纯属美国瞎猜。

时间慢慢推进到了2021年11月,局势开始变得更紧张了。从那时候一直到2022年2月,美国的警告就没停过,几乎是每隔几天就出来喊一次,说俄罗斯马上要对乌克兰动手了。他们言之凿凿地说,俄罗斯的进攻时间就锁定在2022年2月,甚至连月份都圈定了。
美国国务院还特意发布公告,要求在乌克兰的美国侨民赶紧收拾行李离开,别拖到最后一刻。消息一出,互联网上顿时热闹起来,各种讨论铺天盖地,有人觉得美国是在危言耸听,有人则开始分析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可俄罗斯那边呢?还是老一套的回应,官方发言人出来说:“我们没这计划,美国这是故意挑事。”否认的调调一点没变,跟之前如出一辙。

情报神预测:10万人从白俄边境杀向基辅
2022年2月,俄乌之间的大战还没拉开帷幕,但美国的情报部门已经把俄罗斯的下一步行动算得清清楚楚。就在开战前的四天,也就是2月20日,《纽约时报》抛出一篇重磅报道,披露了美国、拉脱维亚和英国情报机构早在1月就得出的惊人结论:俄罗斯会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境地区动手,派出一支10万人的庞大部队,穿越切尔诺贝利那片被核辐射污染的土地,直奔乌克兰首都基辅。
这地方距离乌白边境只有225公里,地理位置极其敏感。报道一出,外界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个消息,事情就真按这个剧本上演了。到了2月24日,俄罗斯正式发动军事行动,10万规模的主力部队从乌白边境一线压过来,目标直指基辅,和之前美国及乌克兰情报部门的预测分毫不差。

早在1月,美国的情报网就已经开始拼凑线索,通过多方渠道捕捉到俄罗斯在边境的异常调动,拉脱维亚和英国的情报机构也提供了关键的补充信息,三方协作让这份预测变得无比精准。俄罗斯的进攻路线选择切尔诺贝利区域,虽然地形复杂且有辐射风险,但这条路径能快速接近基辅,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
卫星盯着你:俄军部署藏不住
美国能把俄罗斯的计划算得这么准,最大的依仗就是俄军的军事部署根本藏不住。乌克兰毕竟是个拥有4000万人口的中等体量国家,国土面积辽阔,要对这样一个目标动手,俄罗斯不可能只靠小股部队悄悄渗透,而是需要大规模的兵力、装备和物资提前到位,否则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

早在2021年春季,俄罗斯就在乌克兰边境附近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军演,这让美国的情报部门第一次拉响了警报。那时候,俄军调动的部队数量和装备规模已经超出了常规演习的范畴,运输车辆频繁往来,坦克和装甲车也在边境地区集结。
到了2021年11月,情况变得更加明显,俄罗斯的动作越来越大,几乎是变本加厉地往边境增派兵力。到2022年2月,这种部署的节奏更是达到了顶峰,大量部队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连俄罗斯军队中训练有素的职业合同兵都几乎倾巢出动。

美国这边则完全没闲着,他们早就把侦察卫星对准了俄乌边境的每一个角落,天上的眼睛把俄军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从军用车队的运输路线到各地机场运输机的起降记录,再到前线部署的装备型号和数量,美国的情报部门通过这些数据一点点拼凑出了俄罗斯的作战计划。
比如,俄军在白俄罗斯边境的集结点、后勤补给线的走向,甚至连重型武器的具体位置都被卫星拍得明明白白。俄罗斯想靠这些大规模调动来瞒天过海,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战争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程度的准备根本没法低调进行,部队集结需要时间,物资运输需要路线,装备调度需要协调,这些环节每一步都在美国的监控之下。

更别提俄罗斯还把最精锐的合同兵派到了前线,这支力量平时是俄军的核心作战单位,现在几乎全员压上,谁都能看出是要动真格的了。
普京放狠话:乌克兰不是国家
俄罗斯在军事部署之外,战前的种种动作同样引人注目。普京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提到类似的论调,比如“乌克兰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国家”,这话一出口,直接把乌克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性给否定了。

到了2021年11月,俄罗斯的动作进一步升级,他们开始向北约发出明确警告,要求禁止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前苏联加盟国加入北约体系。
俄罗斯外交部当时公开表示,如果北约继续东扩,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不收手,俄方将毫不犹豫采取军事手段回应。这一系列表态和动作,明显是在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铺设舆论基础,试图从历史和道义上为俄罗斯的立场背书。

时间推进到2022年2月2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和安全委员会接连通过决议,正式授权在海外使用军事力量。这一步走得相当正式,完全符合俄罗斯宪法的程序要求。国家杜马的议员们当天召开会议,经过投票表决,同意赋予普京在必要时动用军队的权力,而安全委员会则进一步确认了这一决定的战略意义。这份许可的通过,等于是在法律层面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扫清了障碍。
明牌出击:俄军2月24日真来了
有了前期的铺垫,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爆发以来,一直打得不可开交。俄罗斯在那一天正式挥军南下,10万部队从白俄罗斯边境直扑乌克兰首都基辅,试图迅速拿下这个战略重镇。俄军虽然装备精良,但乌克兰军队依托地形和城市工事死守,愣是没让俄军得逞。

开战初期,俄军还占领了南部一些地区,比如赫尔松,但乌克兰在2022年秋天发起反攻,把赫尔松的部分土地又夺了回来。到现在,双方你来我往,前线拉锯战打了好几年,战线从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到南部的扎波罗热地区,绵延上千公里,哪里都没能彻底分出胜负。
俄罗斯这边靠着兵力和重型武器的优势,频频发动大规模攻势,比如2023年在巴赫穆特的持续进攻,动用了瓦格纳雇佣兵和大量的炮兵火力。而乌克兰则依靠西方的军事援助,比如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和英国送来的“风暴阴影”导弹,多次打退俄军的推进。2024年,乌克兰还拿到了F-16战斗机,虽然数量不多,但也让俄军在空中的优势受到一定挑战。战事发展到今天,双方都投入了海量的资源,俄军在地面推进缓慢,乌克兰则守得顽强,局势完全陷入了一种谁也啃不下来的僵持状态。

到了2025年初,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局势似乎有了新的变数。他在竞选期间就放过话,说要亲自出面调停俄乌冲突,结束这场打了三年的战争。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宣誓就职,上台没几天,他就公开表示已经跟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高层通过电话,准备推动和平谈判。
2月初,特朗普政府派出了国务卿前往欧洲,跟北约国家和乌克兰方面碰头,讨论停火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白宫还对外透露,特朗普打算在3月底之前召集普京和泽连斯基坐下来谈,地点初步定在了中立国瑞士。俄罗斯那边,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2月10日回应说,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乌克兰得放弃加入北约的打算。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则在2月15日的记者会上表态,愿意谈,但俄罗斯必须先从占领区撤军,否则免谈。双方的条件一摆出来,谈判的难度就显而易见了,彼此的底线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现在是2025年3月,俄乌前线的炮火还在响。俄乌冲突的走向依然是个未知数,战场上的胶着还在继续,谈判桌上的博弈也才刚开始,谁也不知道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
参考资料:[1]周松青.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乌情报支持的不对称透明研究[J].情报杂志,2024,43(1):2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