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战役,蒋介石派出45万大军,包围我军9个纵队。进退两难之际,粟裕却兵行险着,一举拿下张灵甫首级。
1946年底,蒋介石推翻国共合作,挑起内战。为拿下山东解放区,1947年3月,蒋介石派出王牌张灵甫统领的74师,集结24个整编师,共45万大军,声势浩荡地扑向山东。
这时候,陈毅和粟裕两位司令员领导的华野只有9个纵队,共27万人。这么大的兵力悬殊,如果和敌军硬干,必然损失太大;但如果就此撤出山东,那就正中敌人下怀。
进退两难,该如何是好?
副司令粟裕,已参加革命20年,在反“围剿”中屡建奇功,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盯着地图研究了好几天,最后用铅笔圈住了沂蒙山区。
山区作战是华野的优势。我军可以一边在山区和敌军兜圈子,一边寻找战机。
接着,敌军追着我军在山里绕了两个多月,跑了上千公里,为首的指挥官顾祝同终于耐不住性子,决定挑几支精锐部队进攻华野主力,全副美式装备的第74师当仁不让地冲在最前面,第25师和第83师为左右护援。
这时候已经是1947年5月初了,粟裕觉得寻找已久的战机到了,他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就是用华野的5个纵队包围张灵甫的第74师,用4个纵队阻隔第74军的援军,孤立并干掉第74师。
粟裕向中央汇报了作战方案,并分析了方案的利弊。
对华野有利的是:其一,张灵甫的第74师虽然装备优良,但其坦克、大炮、汽车等只适合平原作战,在山路上战斗力会大打折扣;其二,张灵甫骁勇善战、胆识过人,但正因为如此,他鼻孔朝天,除了蒋介石,从不把其他将领放在眼里,一旦被困,谁会救他?
但对华野不利的是: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干掉第74师,那么,被阻隔在外的40万敌军就会和第74师里外夹击,形成反包围,把华野的9个纵队包了饺子。
毛主席和陈毅司令员听完粟裕的作战方案,决定把现场指挥权全权交给粟裕,指示他见机行事,大胆一搏。
1947年5月13日傍晚,随着粟裕副司令员的一声令下,华野的第1纵队首先佯攻第74军的左邻第25军,让其以为华野围攻的是第25军,从而吓退了他;第8纵队对右邻第83军如法炮制,逼其往回缩。
让敌人没想到的是,与此同时,华野的第4、第9纵队却从正面直接进攻张灵甫74师;第6纵队直奔张灵甫精心准备的退路——垛庄;其他第2、第3、第7、第10纵队则负责阻击增援第74师的援军。
就在5月14日凌晨,张灵甫和他的第74师已经被围得铁桶一般。当张灵甫得知退路已被切断,左右两支援军被华野隔在外围时,他心里闪过一丝慌张,但转眼一想,74军装备如此优良,突围出去应该不是太大问题。
但事实证明,他过于自信了。
14日晚,第74师被迫退守孟良崮,同时张灵甫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坚守孟良崮,拖住我军主力,蒋介石派的10个整编师就可以对华野实施反包围,里应外合,消灭华野。
15日中午,他命令部队丢掉无法带上山的重型武器,只带了重机枪和其他轻型武器,信心满满地登上了孟良崮山顶,准备坚守。
然而,张灵甫有所忽略的是,孟良崮是一座石头山,根本无法修筑工事和掩体,最要命的是山上没有水,不但人喝不上水,持续扫射的重机枪也因为没水冷却而频频炸膛。
而华野的炮弹却因弹片加炸碎的碎石,无形中增大了火力。面对我军越来越猛的攻势,张灵甫终于顶不住了,只好向左右援军发出求救信号。
但是粟裕早已料到,因为师长李天霞和张灵甫有过节,近在咫尺的第83师,果然没有给到张灵甫想要的援助。而另外的一根救命稻草第25师,被我军死死地拦在外围无法前进。
但在蒋介石亲自督战下,10个整编师仍在全力向孟良崮逼近。敌我双方都明白,时间就是一切,胜负就在于华野先拿下孟良崮,还是敌军先合围华野。
战局进入了争分夺秒的阶段,第74师被华野包围,敌军的10个整编师包围了华野,如果华野不能迅速干掉第74师,并在外围敌军形成合围之前远走高飞,华野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这时候只有拼死一搏,粟裕果断命令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统一指挥前方各纵队,集中火力向孟良崮发起最猛烈的总攻。
16日上午,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孟良崮,击毙了张灵甫。华东战局从此扭转。
据传,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久未下雨的沂蒙山区突然迎来一场大雨。不禁让人们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却突然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故事。
如果孟良崮战役期间天降大雨,张灵甫的结局会改变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正所谓,人助者天亦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