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蜀国的卓越人才,在推动蜀国的兴盛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在人才选拔上却存在一些失误。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并非在于马谡或魏延,而是在于姜维。姜维在蜀国后期表现出色,但其才华却仅限于军事,远远不足以担任宰辅之职。诸葛亮选择他作为接班人,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姜维,字伯约,是凉州上士,具备天水异才。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没有异议。不久前在一个讨论姜维的帖子中,我曾表示现代泛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这引起了一些女性网友的强烈批评,让我感到欣慰,说明古风尚存,淑女之情尚在。
如果没有诸葛亮,姜维可能会成为一位普通但有所作为的人。姜维是否为魏效力或投降蜀国并不重要,只要他的母亲能够陪伴在身旁,无论在魏国还是蜀国,他都能够找到家的感觉。对于像他这样孝顺的儿子来说,有着健在的父母,是一种幸福。然而,由于降蜀的原因,他与母亲失散,从此他的精神寄托只剩下一半。他不知道母亲的生死,这种生离之痛苦甚至胜过死别。他可能无法与母亲见面,也许无人照顾她,或者她因为姜维降蜀而受到牵连,生死未卜。这种痛苦使得姜维的心灵陷入深深的困扰,其他蜀国将领很难理解他的心境,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苦痛。
姜维多次进攻魏境,打着“灭魏兴汉”的旗号,实际上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回到老家”的强烈愿望。如果他能真正回到老家,一方面可以衣锦还乡,洗刷前耻,另一方面可以找到母亲,最终完成他的功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姜维会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进攻,这成为他解脱心灵枷锁的唯一有效手段。与其他蜀国将领不同,姜维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有着特殊的遭遇,这使得他在伐魏之事上得到夏侯霸的支持,二人情投意合。
离乡背亲、失去母亲、离开故国,这些被动的经历让姜维难以释怀。故土之情,每个人都有,就如同现代一些地方因为工业开发而变得面目全非,对于外出游子来说,故乡的形象已经消失,此时唯有父母、兄弟姐妹是维系故乡情感的主要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母的音信变得渺茫,故土之根逐渐断裂,姜维开始将精神寄托于追求功名。姜维对金银美女享乐并不在意,他更注重寻求精神解脱。他并非沉湎于酒色,因为他自信有着武艺,不愿放弃。最终,姜维选择了自刎而非战死,这种结局并非没有深刻的内涵。
姜维的个性,我并不太关心。然而,诸葛亮对姜维的判断显然并不准确。刘备在这方面显然更为明智。诸葛亮称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胆义兼备,深谙兵法。”然而,三国志评语指出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姜维的心理困境在蜀国是显而易见的,他仿佛是水面上漂浮的浮萍。
因此,郤正对姜维的评价是:“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