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四渡赤水”战役:蒋介石并非不会打仗,实在是毛主席太厉害

楚风文史 2025-02-16 04:22:3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四渡赤水”战役,历史上常被称为毛主席的军事“神操作”。很多人认为,蒋介石的失败是因为他不会打仗,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1935年,蒋介石坐在贵阳指挥部的军事地图前,眉头紧锁。他精心布下了天罗地网,调动了40万大军,本以为这次一定能够围剿成功。

可红军却像神出鬼没的幽灵,每次都能在最出其不意的地方突围而出。这让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区区3万多人的红军,究竟是如何在重重包围中突出重围的?

蒋介石的第一次失手

贵州,这片三面环山的土地,在蒋介石眼中就是一个天然的"大锅"。

1935年初,他得知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境内的消息后,立即开始精心策划。

他调集了川军、滇军、黔军,加上自己的中央军,总兵力达到40万,在贵州布下了一张巨大的包围网。

蒋介石对这次围剿行动信心十足,认为红军插翅难逃,必将被一网打尽。

在蒋介石的部署中,乌江天险构成北面防线,湘军封锁东线,滇军把守南面,川军在西面长江沿岸严防死守。

这个包围圈看似天衣无缝,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些军队来自不同地方,各自为政,配合起来磕磕绊绊。

更关键的是,这些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参差不齐,许多士兵是被强征入伍,士气低落。

而红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是一支经历过无数艰苦战斗、斗志昂扬的革命军队。

面对蒋介石的重兵布防,红军并没有慌乱。经过讨论,中革军委决定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实就虚,寻找突破口。

红军首先佯装北上,调虎离山,然后迅速南下,一举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

当蒋介石反应过来时,红军早已消失在贵州的群山之中。第一次围剿,以蒋介石的失手而告终。

"山高路不平"的生死博弈

红军虽然只有3万多人,却是一支令行禁止的精锐之师。

土城之战后,毛泽东抓住战机,带领红军迅速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

这一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等到国民党军反应过来时,红军早已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毛泽东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的优势,在川南腹地积极开展游击战。

他指挥红军分兵多路,时而出击国民党军的补给线,时而切断其退路,时而诱敌深入再各个歼灭。

这种大隐隐于市的战术,让国民党军疲于奔命,难以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

在扎西,毛泽东召集会议,重新规划战略。他没有按照常规思维北上,而是选择在川滇黔交界地区游击作战。这个决定,让蒋介石的围剿计划第一次落空。

毛泽东审时度势,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针。

他意识到,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充分利用地形,避强击弱,以空间换取时间,寻找有利战机。

扎西会议奠定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基调。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川滇黔交界地区纵横驰骋,始终掌控着战役的主动权。

蒋介石虽然兵力占优,但在复杂的山地丛林战中,他那些严重依赖公路的部队反而成了累赘,无法对红军形成有效合围。

让对手晕头转向

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在遵义一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月19日,红军突然二渡赤水,直扑遵义。

驻守遵义的黔军王家烈部毫无防备,仓皇逃窜。这次胜利不仅缴获了大量物资,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红军的士气。

这场战斗展现了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

他先是调虎离山,欺骗国民党军主力向西追击红军假踪,而后迅速调转枪口,直取敌人薄弱环节。

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遵义附近迅速形成局部优势,给予驻守部队雷霆一击。

遵义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局的走向。它不仅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更重要的是极大提高了红军指战员的信心。

他们越来越相信,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即使面对众多敌人,也一样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蒋介石的噩梦还没结束。就在他调集重兵围攻遵义时,红军又一次渡过赤水河,回到了川南。

这种忽东忽西的战术,让国民党军疲于奔命,始终抓不住红军的踪影。

毛泽东像一个灵活的战术大师,总能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给对手致命一击。他出奇制胜的谋略,让号称"剿匪专家"的蒋介石叹为观止。

完美谢幕

3月下旬,毛泽东再次展现了高超的战术智慧。

他先是制造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假象,引诱国民党军向北调动。等蒋介石上当后,红军突然四渡赤水,向南杀回贵州。

这一连串迷惑性的动作,彻底搅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

蒋介石难以判断红军的真实意图,只能被动地调兵遣将,企图堵截红军的去路。然而,每次他以为红军要打哪里,红军却总能出其不意地打到相反的方向。

4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防线,直指贵阳。蒋介石误以为红军要攻打贵阳,慌忙调兵遣将。殊不知,这又是一个声东击西的计谋。

红军佯攻贵阳后,快速穿越湘黔公路,于4月9日成功进入云南,彻底摆脱了围追堵截。

乌江天险一战,堪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典范。

面对乌江两岸如铁桶一般的防守,红军没有贸然强攻,而是佯装北渡,调动国民党军主力。

随后,红军迅速南下,避开乌江主防区,袭取薄弱地段,一举突破封锁。

当蒋介石反应过来时,为时已晚。红军已经冲出重围,深入云南腹地。国民党军虽然穷追不舍,但再也无法形成合围之势。

至此,“四渡赤水”战役胜利结束,毛泽东和红军取得了一次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胜利。

《——【·结语·】——》

“四渡赤水”,战役,在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天赋下,红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大智大勇的决策,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这场以3万人对抗40万敌军的战役,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高超的军事艺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长征史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0 阅读:2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