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下挖出六千年“王族密码”:驯猪种稻改写历史,三大谜团至今无解

船长卡戎 2025-04-24 12:26:14

1957年,上海。考古界有个说法,说“上海无古可考”。当时,考古学家黄宣佩和孙维昌拿着清光绪年间的《青浦县志》,在青浦乡下找晋代左将军袁崧的墓。谁也没想到,这次找墓,发现了藏了六千年的史前文明 。

意外发现

在崧泽村北的假山墩,他们捡到几片灰陶和红陶碎片。这些碎片看着普通,却让黄宣佩和孙维昌激动不已,因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后来,村民挖鱼塘挖出鹿角和石器,证明假山墩下有史前聚落。1961年,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开始,发现50座墓葬和4处疑似窑场,“上海无古”的说法站不住脚了。更厉害的是,马家浜文化层挖出碳化稻谷,说明6000年前上海就有先民生活,比袁崧墓早4000年 。

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在中心城区东五公里处,其北紧临沪青平公路。崧泽村地势低洼,河道纵横,独特的水乡环境为文明的孕育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村北那个长宽各约 90 米,高约 4 米的土墩 ——“假山墩”,成为了遗址的核心区域。整个遗址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东西长约 500 米,南北宽约 300 米。在假山墩独特的地理构造。这座4米高的土墩,实为古人刻意堆筑的“时间胶囊”,层层叠压着从马家浜到春秋战国的文化地层 。

生活密码

2004年春天,发掘中的考古队员挖到一个硬东西。他们扒开浮土一看,是个人头骨,这就是“上海第一人”。当时在考古界引起很大轰动。头骨是马家浜晚期的,属于一名男性。头骨风化得厉害,不过能看出是仰面朝上埋的,说明那时候的人有“平地堆土葬”的习俗。更意外的是,他陪葬的东西里有个红彩陶猪。陶猪肚子圆鼓鼓,腿短短,看着特别憨,证明我国在6000年前就开始驯化家猪了 。

崧泽人把玉器从装饰品变成礼器。他们还做出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壶外层镂空好看,内层实用装东西,这说明他们有了审美意识。后来,出土一件双面管钻穿孔石斧。这种技术本来以为是崧泽晚期才有,结果提前了一千年。这证明长江流域工艺发展比大家想的快得多。

在崧泽遗址,考古人员发现马家浜文化的籼稻。这和孢粉分析结果一样。发现不同稻属,说明古代种庄稼的技术有进步。找到能人工种植的籼稻和粳稻谷粒,好处很多。一方面说明当时气候湿热,适合种水稻,水稻是当地主要农作物,大家常吃稻米。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

文化摆渡人

崧泽文化很重要,它把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连起来了。1982年,杭州考古年会上,学者们看三层文化堆积。下层是马家浜的陶釜,样子比较粗犷。中层是崧泽的镂孔黑陶,做工精巧。上层是良渚的神徽玉琮。看了这些,学者们确定,这里面有长江文明发展的重要线索。

2021年,崧泽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一下,崧泽从地方遗址变成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地方。现在的崧泽遗址,还有三个未解之谜。第一个,假山墩下面还有没有更早的文化层?第二个,良渚贵族为啥突然不要这块好地方了?第三个,西周瓷器的旋纹工艺,怎么影响了后来的瓷器 ?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