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的记者会上抛出一句话:“如果辞职能换来乌克兰加入北约或实现和平,我随时可以离开总统府。”话音未落,他转身向中国喊话:“希望中国帮助我们恢复和平、参与重建。”这位曾穿着军绿卫衣穿梭于西方议会的“抗俄英雄”,此刻像极了赌桌上押上全部筹码的赌徒——一边用悲情逼西方加码,一边向东方递出“救命稻草”。

俄乌冲突迈入第三年,乌克兰的惨状触目惊心:哈尔科夫防线被俄军撕开缺口,夏季反攻伤亡超12万人,GDP暴跌30%,通胀率突破40%。曾经高呼“需要弹药而非顺风车”的泽连斯基,如今只剩地堡视频会议里的憔悴面容。
西方的承诺更像一张空头支票:美国承诺的600亿美元军援卡在国会,欧盟的500亿欧元重建基金被匈牙利一票否决。讽刺的是,美国援助以色列的140亿美元却能“秒到账”,而对乌克兰的援助却要求“分期付款”。更致命的是,美国正逼迫基辅签署《矿产协议》,要求割让50%稀土和锂矿收益权,并成立美国全资控制的5000亿美元“重建基金”。若签字,泽连斯基将成为乌克兰史上最大“卖国贼”;若拒绝,美国暗示将切断所有援助,甚至默许俄方推进“斩首行动”。

泽连斯基的坠落印证了基辛格的预言:“小国若甘当大国博弈棋子,终将成为棋盘上的残渣。”
从“铁杆盟友”到“贪婪债主”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乌政策上演“180度转弯”。曾经的“民主保卫战”被撕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赤裸裸的《矿产协议》——要求乌克兰用稀土、石油和黑海港口抵债。泽连斯基怒斥:“美国要的钱需要乌克兰未来10代人付出代价!”
更扯淡的是,美俄正绕过基辅密谋“分赃协议”:俄罗斯巩固乌东四州控制权,美国瞄准黑海港口和战略矿产。这场被称为“瓜分乌克兰的盛宴”的利雅得闭门会谈,将乌克兰彻底排除在外。泽连斯基愤怒表态“不承认任何未参与达成的协议”,但现实是,乌军战场失利、美援断供、欧洲无力支撑,基辅已沦为交易的“菜单”。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泽连斯基曾在电视剧《人民公仆》中怒斥寡头卖国,如今却被特朗普逼签《矿产协议》。
转向中国——泽连斯基的“救命稻草”2025年2月,泽连斯基的态度发生戏剧性转变。他主动喊话中国:“中国是和平谈判的关键参与者,我们期待中方为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转变背后是乌克兰的绝望:美欧“靠山崩塌”:特朗普政府明确拒绝无条件支持乌克兰,甚至计划以牺牲乌领土换取停战;欧洲因经济疲软和内部矛盾,援助力度大幅缩水。
中国既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欧洲关键投资者,这种“双轨联系”使其能同时向俄施压、向乌提供重建机遇。

泽连斯基的诉求直指核心:请求中国参与停火谈判,支持乌克兰领土完整;吸引中企投资重建,尤其是基建、能源领域。他特别强调“不需要中国武器”,试图淡化中俄关系敏感点。
中国的立场——中立不骑墙,公道在人心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2023年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主权、停火止战、反对单边制裁等12项原则。与西方“递刀拱火”不同,中国牵头成立“和平之友”小组,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参与调停。
对于乌克兰的重建诉求,我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明确表态:“中乌友好有传统基础,但合作需法治保障。”这既是对乌克兰曾单方面撕毁马达西奇公司收购协议的警示,也是对未来合作的底线。
中国的策略清晰而务实:通过多边平台(如联合国)推动和谈,而非直接主导;以市场化原则参与重建,拒绝成为“担保国”。

乌克兰的生存悖论愈发尖锐:若依附西方,将沦为资源殖民地;若拥抱中国,需直面国内亲美势力反扑。泽连斯基的“双面外交”暴露其已无路可走:既求中国斡旋,又拒绝对俄让步。
而中国形势同样严峻:如何在平衡美俄关系的同时,避免卷入“新冷战”陷阱?如何确保乌克兰的“悔意”不是权宜之计?答案或许藏在咱们外长的一句话中:“大国应做和平的稳定锚,而非冲突的鼓风机。”

泽连斯基的“迟到的悔意”,是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生的缩影。当美俄仍沉迷于“强权即真理”的旧逻辑时,中国以“和平缔造者”身份登场,提供了一条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路径。这场棋局尚未终局,但至少,有人开始相信:和平无捷径,诚意换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