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森出生于1955年,老家是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艰苦到超乎想象,他家境极度贫困,在他三岁半的时候,弟弟就因为没有粮食吃,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0岁时,小小的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河北去讨饭。这样的童年经历,搁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可梁希森却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在磨难中长出了坚毅的翅膀。
13岁,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时,梁希森已经在河北某地的一家工厂当锻工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他逐渐成为技术骨干,18岁就当上了车间主任。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梁希森回到家乡,承包了100亩土地搞种植,当年就收入3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1980年,他用承包土地赚来的钱投资创办了一家面粉厂,当年收入直接飙升到10万元。
之后,他就像开了挂一样,五金厂、棉纺厂、棉织厂、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相继开办起来。1995 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注册资本高达 2.7亿元,此时的他已经身家过亿,希森集团年产值达近4亿元人民币,还荣登山东省十强民营企业行列。
不过,真正让梁希森名声大噪的,还得是他和北京玫瑰园别墅的故事。1996年,梁希森决定介入房地产行业,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参与玫瑰园建设。
他先是垫资7000万元,分包玫瑰园40套别墅的建筑装饰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可谁能想到,到了年底,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梁希森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但他可不是个会轻易放弃的人,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到让人咋舌的决定:继续加大对玫瑰园的投资,直至其资不抵债,然后申请财产保全,继而申请玫瑰园破产,最后参与竞买。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他直接从建筑商华丽转身为开发商。在玫瑰园的拍卖会上,梁希森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成为“玫瑰园”新主人,他也因此成为地产界的传奇人物,这段经历要是拍成电视剧,估计能火遍全国。
梁希森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2001年,他回到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干了一件让全村人都不敢相信的事 ——投资4200万元兴建梁锥希森新村,盖起了136栋联排别墅楼,让全村 415口人都免费住上了花园式楼房。
想象一下,原本贫困的小村庄,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漂亮的别墅,村民们从破旧的老房子搬进宽敞明亮的别墅,那脸上的笑容得有多灿烂。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傻,可他却毫不在意,直言“不盈利我不干”,因为他心里装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之后,梁希森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涉足马铃薯产业等多个领域。他从山东农业大学招6个大学毕业生搞脱毒种薯 “研发”,虽然一开始遭遇了挫折,投的6000多万元全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坚持。
2002年,他投资4.4亿元建起鲁西黄牛饲养屠宰加工基地,围绕鲁西黄牛的养殖繁育、屠宰加工建起了循环经济产业链。
2005年,他投资8000万元改造许家村,建立了许家希森新村,还成立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胡润百富榜中,他以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 66位,身价甚至高于马化腾、江南春、张朝阳等。
如今,梁希森走了,他的告别仪式定于4月3日15点整,在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新村举行。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创业大片,从贫困少年到商业大亨,从建筑行业到农业领域,他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网友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对他的惋惜和敬意,有人说:“他是真正的传奇,给家乡的贡献有目共睹,一路走好。”还有人感慨:“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创业者,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在。”
梁希森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给梁锥村的别墅,以及他在家乡发展循环农业等留下的产业,就像他的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他曾经的辉煌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