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谁不想要曹斐然这样的妈妈#冲上热搜,刘小玲的“模范母亲”形象被反复拆解:支持儿子放弃铁饭碗闯荡上海、像朋友般与孩子平等对话、随时准备为子女兜底的财力与魄力,这些特质精准戳中了当代年轻人对理想家长的幻想。但追完全剧的观众愤怒指出,这个“别人家的妈妈”背后藏着惊人的人生履历——三度婚姻四次生育,将长子寄养亲戚家十余年,二女儿更是被“遗弃”在深圳前夫家中。
当22岁的刘小玲在90年代离婚时,她净身出户也要抢到儿子抚养权的决绝,与后来南下深圳打拼的孤注一掷形成残酷对照。“不搞钱怎么养孩子”的生存焦虑,迫使她将洋洋托付给大姐照料。在深圳纺织厂日夜倒班的岁月里,这个母亲用每月准时寄回的生活费,默默践行着“先谋生再谋爱”的生存哲学。当她终于成为坐拥工厂的女强人时,却发现缺席的亲子时光早已筑成高墙。
剧中三次婚姻堪称女性觉醒的里程碑:第一次逃离家暴丈夫,第二次反抗“生育机器”命运,第三次在财富自由后主动选择婚姻。每次转身都伴随着骨肉分离的剧痛——把女儿留给经济优渥的前夫,是她权衡后“最不坏的选择”;对长子迟来的补偿,则暴露了事业型母亲的永恒困局。当38岁的刘小玲带着房产证想弥补儿子时,那句“你当年为什么不要我”的质问,道尽了千万职场母亲的集体隐痛。
该角色引发的全民争议,本质是现代人对母亲身份认知的撕裂。年轻观众盛赞其“拒绝道德绑架”的育儿观,已婚群体则痛心疾首:“生四个孩子三次离婚算什么负责任?”
值得玩味的是,当刘小玲最终凭借经济实力重建亲子关系时,弹幕里“有钱真好”的感叹,赤裸裸揭示了当代社会对母亲角色的残忍标尺——既要保持独立人格,又要完成传统母职,稍有失衡便遭口诛笔伐。
正如编剧埋下的那句台词:“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六姊妹》用刘小玲的坎坷人生,撕开了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艰难平衡的血肉真相。当观众为“该不该原谅刘小玲”吵得不可开交时,或许更该思考:这个被骂上热搜的母亲,何尝不是千万女性在时代夹缝中的生存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