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是《三字经》常识解读的最后一篇,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单数最大的“九”和两位数“十”、“十二”都讲了哪些内容。
九 族
“九族”是指由自己开始,往上推四代,再往下推四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代人。
除此之外还有“十族”、“三族”的说法,“十族”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再加上老师一族。而“三族”是指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家的九族,人口就更多了。
十 义
《三字经》中“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这句话讲的就是儒家著名的“五伦十义”,“五伦”指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这五种伦常关系。而“五伦”中的每一轮都是一体两面,也就体现出了“十义”。
“十义”是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包括:父子之间要注重慈爱与孝顺,夫妻间的感情要和睦,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尊敬,交往时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交往要讲信义,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概括来讲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随,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这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
拓展阅读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
八德——指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达德——出自《中庸》,是指“智、仁、勇”三大品行。
十干、十二支
“十干、十二支”又被称为“天干、地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故事分享
十个太阳值日
十天干的产生和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记载:帝喾的妻子羲和(被后人奉为太阳女神)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即“十日”,都是太阳。这十个太阳共同住在一棵叫“扶桑”的参天巨树上,他们轮流值日,当其中一个太阳在天上时,其他九个太阳便在扶桑树的树枝上休息。十个太阳轮流一周就是十天,也就是一旬,现在仍有上旬、中旬、下旬之说。为有所区别,就给十个太阳分别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于是,十天干出现了。
十二个月亮值月
我们的祖先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衡量一年的长短,十二次月圆为一年,一年即一岁。
古人认为一年有十二个月亮值班,一个月亮主管一个月。人们给每个月值班的月亮都起了名字,第一个月的月亮称子月,第二个月的月亮称丑月,依次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于是,十二地支也出现了。
今天三字经常识部分的解读就全部结束了,敬请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不见不散哦。
往期文章:
七情,人的七种感情,他们都是什么?
我们说的六谷,六畜,六艺,都指的是什么呢?
三字经中的五岳、五色、五味、五臭分别都是什么呢?
《三字经》中的“五行”,“五常”都代表什么?有什么寓意
更多文章请搜索并关注“国学童年”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