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咱们说楚国熊通僭越称王的故事。
自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
南方江汉流域有一个诸侯国,叫楚国,芈姓熊氏。楚国原本是个弹丸小国,到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崛起为一方强国。
周桓王年间,楚国的国君名叫熊通,是历史上“春秋三小霸”之一。
熊通一看,周桓王连郑国都打不过,知道新时代来临了。于是,楚国公开兼并其他小诸侯国,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这就是耗子抗枪——生了打猫的心了。也不怪楚国有这个心,都是同行们的衬托,谁叫小诸侯国们不争气呢。
当时江汉流域,有十几个小诸侯国,随、黄、巴、庸、濮、邓等等,因为都是姬姓诸侯,统称“汉上诸姬”。其中以随国最强,位居诸国之首。
虽然随国和楚国毗邻,但是素无来往,楚国主动凑上来,拉关系套近乎,请求结盟。随国不明白楚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爽快地答应下来,而后互相派遣使者进行友好访问。随侯派遣大夫少师到楚国去,顺便查看楚国的虚实强弱。
楚国令尹(丞相)斗伯比建议熊通,掩盖真相,隐藏精锐,让少师只看到虚假表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迷惑少师的眼睛,助长他的骄狂。(《左传》: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楚国一方面展示富有,金帛鱼米数不胜数;另一方面故意示弱,甲士马匹羸弱不堪。少师上当了,回头报告随侯,说楚国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少师哪里知道,楚国的“请和”和“示弱”,都是在诱敌上钩。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楚国遍告汉东诸侯,要在沈鹿(湖北钟祥)举行会盟。会盟之日,其他诸侯小国都到了,唯独随国没有来,这就给了楚国攻打他的理由。
熊通率领大军攻随,质问随国不来的原因。随侯不服,拜少师为将,率军迎敌。
大夫季良进谏,说:“楚合诸侯,大兵压境,其锋芒正盛,不可轻敌。以臣之见,不如遣使求和。”
随侯不听。
季良又建议,说:“楚人以左为尊,国君肯定在左军。我们姑且先攻打楚国的右军,等右军一败,再全力攻其左军,如此胜券在握。”
随侯又不听。
结果可想而知,青林山一战,少师战死沙场,随军遭到重创,随侯险些被俘。随侯这回知道锅是铁打的了,赶快派遣季良到楚营求和。季良赶到楚营请罪,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
季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南方的第一位文化名人。可惜生不逢时,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随侯的重视,导致丧师辱国。最终,季良郁郁而亡。
斗伯比让随侯牵头,和汉东诸侯,一起向周天子举荐楚国。随侯无奈,只能按命行事,为熊通请求“假楚王”的称号。“假”有借的意思,假楚王就是代理楚王。
明白着,熊通这是要和天子平起平坐,周桓王当然不答应,严词拒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个天下出俩“王”,岂有此理。
熊通大怒,说:“楚国镇服南方有功,天子却不封我为王,这叫有功不赏;郑国射伤天子,天子却不讨伐,这叫有罪不罚。不赏不罚,这样的天子,要他何用?”
熊通越说越气,干脆摊牌,说:“我们先君熊渠在世的时候,也曾经独立称王。那我就光复旧号,不用他周天子来管。”
就这样,熊通僭越称王,割据江汉平原,史称楚武王。
——春秋年间,鲁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行王道、重礼仪;后来,又融入楚文化,行霸道、敬鬼神;再后来,又有吴越文化,尚武逞勇。
中华五千年,中国人的文化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周朝的礼乐文化到魏晋的士族文化,从唐宋以来的士大夫文化到最后清朝的奴性文化。
为什么说清朝是奴性文化呢?当士大夫的不以天下为己任了,不是奴隶,还能是什么?所以说,最大的战败,莫过于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