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的强大劲敌、一度称雄的中南半岛霸主——缅甸历史溯源

伯虎奉天靖难 2024-10-01 11:38:40

就在乾隆帝力排众议,从乾隆二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5-1759年)连续四年用兵西域,终于一举‘平准、平回’,消灭了厄鲁特蒙古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以及回部大小和卓叛军势力,将天山南北纳入版图、‘故土新归’,恢复新疆的同时,在中华南方的中南半岛上,也强势崛起了一个极具对外扩张的封建地方政权势力,这就是缅甸的‘贡榜王朝’。

而缅甸贡榜王朝兴起后,不但迅速出兵吞并了邻国暹罗(泰国)、南掌(老挝)、阿拉干(缅甸若开邦)等地,还多次兴兵袭扰清朝与缅甸北部交界的云南边境。而面对缅军的内犯,清朝两任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在率云南本地绿营军队对缅甸军队的反击讨伐作战中都无功而返,还被缅军乘虚反攻、进入了云南境内的土司辖地内进行劫掠袭扰,实在是大丢‘天朝上国’的颜面。

连续反击缅军入侵作战失败后,乾隆帝在大怒之下,处死了渎职败阵的刘藻(主动自尽)和杨应琚(勒令自尽),准备征调精兵强将,发起对缅甸的第三次讨伐战争。

在这种大战将至的情况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乾隆帝下谕旨给屡建功勋、立有赫赫战功的年轻一代名将、现任伊犁将军明瑞,从新疆调到了对缅甸作战的前线,出任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准备三征‘蕞尔小邦’缅甸。而自平定‘乌什民变’后就一直留在新疆协助明瑞‘治理疆事’的阿桂,则接替明瑞继为新任的伊犁将军。

下面,暂时将文章叙事的主线偏离‘富察氏世系’系列人物传记,而转移到有关缅甸的历史、清朝与缅甸之间的历史关系,两国战争起因、以及在明瑞就任对缅甸作战主帅之前的两次‘清军伐缅’战斗的全过程中来。

‘清缅战争’的起因和全貌、以及历次战斗的具体进程,是这个样子的————

缅甸,是古代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从千年之前的唐朝后期(唐宣宗大中三年、即849年)开始,缅甸的骠族(原南诏政权的附庸,前身是中华西北高原的白狼羌)就建立了缅甸本土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北宋中期(宋仁宗庆历四年、即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和中华就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朝贡外交关系’。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遣使者出使蒲甘王朝,要求缅甸归附大元并纳贡称臣,但缅甸国王拒绝了元使的‘归附’要求,还杀害了使者。忽必烈闻讯后大怒,立即出兵南下攻打蒲甘王朝,攻破其国都江头城(太公城,蒲甘王朝首都),并乘胜在次年设立了‘征缅行省’。

之后,不敌强大元军进攻的蒲甘王朝国王那腊底哈勃德遣使向忽必烈谢罪、纳贡,老老实实地臣服于大元;就此,缅甸被纳入了中原朝贡体系之中,与元朝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外交关系。

在元朝被大明王朝取代的那一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前后,缅甸也发生了王朝更替事件——缅甸掸族(缅甸本土民族之一)势力乘蒲甘王朝衰落之际,于今天的缅甸东部阿瓦地区建立了‘阿瓦王国’;而缅甸孟族(缅甸另一个本土民族)则在缅甸的南部顺势也建立了‘勃固王国’。

此后,两个缅甸王国之间为了争夺对全缅甸地区的统治权而展开了相互的攻伐作战,彼此争斗了近二百年之久,但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大明嘉靖中期、万历早期年间(1550-1580年),新的地方强权势力兴起之时为止。

而大明王朝建立后,虽然在国家的西南边陲、靠近缅甸北部的云南内外地方设置了六个宣慰使司、三个宣抚使司,即‘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以当地土司首领出任土官,进行羁縻统治,号称‘三宣六慰’,但对缅甸的管理和交往始终处于‘羁縻’状态,也就是宗主国与外藩的关系。

这‘三宣六慰’羁縻势力之中,‘缅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部分在今天的缅甸境内,‘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今天的泰国境内,‘车里宣慰使司’的一部分、‘老挝宣慰使司’的全部都在今天的老挝境内,其余的部分均在今天的中国云南省境内。

虽然大明建立了‘三宣六慰’来实施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但由于这里地处边远、远离中原腹地,所以随着时间上的推移和管理上的松懈,大明中枢朝廷对此地所施加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地减弱,而距离这些宣慰司、宣抚司辖地较近的缅甸政权,对这里的渗透力度和统治势力也越来越大。

在阿瓦与勃固两个缅甸地方王国混战不休的时候,缅甸南方的卑谬、东吁等缅族地方势力逐渐积蓄力量、开始慢慢崛起;嘉靖十年(1531年),缅甸东吁地方势力首领莽瑞体(缅族人)在谬汉正式建立了‘东吁王朝’,随后便积极进行统一全缅甸的战争。

嘉靖十八年(1539年),莽瑞体攻灭了孟族所建立的勃固王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莽瑞体不幸遇刺去世,东吁王朝一度陷入了内乱之中;但莽瑞体的继承人(其实是妹夫)莽应龙在危难中继位后,采取一系列的强硬手段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就平息了东吁王朝的内乱,再次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继位后的次年,莽应龙再次出兵,攻灭掸族建立的阿瓦王朝,完全统一了上下缅甸,东吁王朝由此成为了新的缅甸统一封建王朝。

而随着缅甸东吁王朝的强势崛起、统一缅甸,以及大明对缅甸北部掸族地区统治力的逐渐削弱,大明在西南边陲土司地区的影响力和权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统一缅甸的莽应龙则继续北进,开始有计划地逐步蚕食原属大明的西南边疆土司地区。

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开始,莽应龙连续出兵,降服了缅甸北部与大明有宗藩关系的明属掸邦各地方土司,以及清迈王国、曼尼普尔王国、阿瑜陀耶王国、澜沧王国(即现代的泰国、印度东北部、老挝),基本统一了除安南、高棉(现代越南、柬埔寨)以外的中南半岛全境。

在不断扩大统治区域的同时,野心勃勃又雄心壮志的莽应龙还在继续筹划着向北部掸族各邦、甚至大明的藩属发动的武力进攻,意图侵犯大明西南边陲国境;但由于掸族孟拱、孟养等土司的不断反抗,莽应龙迟迟未能实现自己的‘北进拓疆’计划。

万历九年(1581年),缅甸的一代雄主、东吁王朝国王莽应龙在准备征讨南方的若开地区(即阿拉干王朝)时患病去世,其子莽应里继位;在莽应里的手中,东吁王朝进一步加大了对大明西南边陲地区的蚕食和侵蚀,云南边陲地区的安定局面和经济发展势头因此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终于,无法再忍受缅甸不断骚扰入侵的大明出手了——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神宗下旨出兵,反击东吁王朝的入寇;明军在刘綎、邓子龙等名将的指挥下出征西南,讨伐犯边的‘莽贼’(明军对东吁王朝的蔑称)。

经过了历时两年的艰苦战争后,大明收复了所有的失地,东吁王朝惨败,而原本在边境上摇摆不定的各地土司又重新归顺于大明,孟养、木邦、陇川、孟密地区的控制权也重归大明所有。

在与大明的边境战争中遭遇失败后,不甘心失去对北部掸族地区控制权的莽应里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想要再次积蓄力量与大明再二度开战;但他的这种做法非但没能达成效果,反而让缅甸的国力大损,原本被纳入缅甸版图的澜沧、暹罗、阿拉干等地先后脱离了缅甸统治,而东吁王朝也陷入了长久的内战之中;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穷途末路的莽应里被阿拉干地方封建主联合东吁封建主出兵击败,俘获后斩首。

虽然在这之后,出身莽应龙家族的阿那毕隆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结束了混乱分裂的局面,再次统一了缅甸,但东吁王朝之前的强大盛世已经一去不返。此后,由于西方各国殖民势力的渐次入侵,缅甸的对外贸易渠道被殖民者所控制,国内的各族起义持续不断,国力已经日渐衰落。

而在中华大地处于‘明清更替’之际,中缅之间的关系却处于一种‘停顿、隔离’的状态——清朝只是在出兵平定南明永历政权、追击逃亡中的永历帝至云南边陲之地时,才与衰落不堪的缅甸东吁王朝有过短时间的接触。

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的穷追不舍下只得弃国‘狩缅’,躲到缅甸境内暂住;当时的缅王莽达对永历帝还算不错,积极给予衣食物资接济;但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时,莽达之弟莽白发动政变弑杀了莽达、自立为王,永历帝的处境立即变得艰难起来。

因为无力抵御清军统帅吴三桂等人发起的猛烈进攻,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莽白只得将永历帝朱由榔交给清军处置(期间莽白还发起‘咒水之难’,尽杀永历帝身边的大臣和宗室),以换取吴三桂的撤兵。

而在擒获了永历帝之后,清军如约撤军,并没有顺势攻入缅甸;但此后清朝并没有和缅甸建立起正常的外交(朝贡)关系,两国之间长时间没有官方上的交往。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清朝统治集团这时候还在忙于巩固自身政权的稳定性,所以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地区,因此采取的是稳定边疆、尽量少生事的国策;此后,因为平定三藩、准噶尔,遏制罗刹入侵、收复宝岛、稳定青藏地方等等军政大事,清朝就更加不愿意在还算稳定的西南边境再生事端了。)

此后,在不断安定边疆各地、平定内部叛乱、对国家的统治基础持续稳固措施的同时,清朝逐渐有了将缅甸也纳入中华朝贡体系内的想法;当时,国力不断增强的清朝已经将同属西南的南掌(老挝)、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纷纷接纳为朝贡藩国。

但对于国境西南方的第一大国缅甸,清朝对将其纳入朝贡体系之事非常慎重,康熙帝、雍正帝两代皇帝虽然也希望缅甸能够成为朝廷的藩属、称臣纳贡,以体现‘天朝威加四夷’的强盛国力,但康熙帝和雍正帝都想让缅甸能主动来贡,而不想以出兵的形式用武力压服缅甸(免得失大于得)。

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缅甸控制下的整迈土司才第一次遣使来朝,请求内附清朝、纳贡称臣;但此事却被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给果断拒绝了;鄂尔泰此举,是受到了雍正帝的暗示,因为雍正帝不想接受此时由缅甸所控制的土司直接来贡,以免引起和缅甸方面的外交矛盾(要朝贡,就得缅甸政权亲自来)。

其实,这时候的东吁王朝,已经顾不得和清朝建立‘朝贡关系’这档子事了——因为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蚀(各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缅甸分公司,控制了缅甸的内外贸易和生产经济大权),缅甸的国势每况愈下。

而东吁王朝地方官吏的贪得无厌、行贿受贿、横征暴敛、奴役百姓举动,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缅甸平民沦为奴隶,致使王朝所控制的纳税交赋人口急剧减少,东吁王朝的统治力量因此也越来越虚弱,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和清朝建立‘朝贡关系’这种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事呢。

祸不单行的是,由于东吁王朝的暴虐统治,不堪忍受的缅甸孟族于乾隆五年(1740年)发动了大起义,这更加动摇了东吁王朝本来就千疮百孔的统治基础。

乾隆十三年(1748年),迫于国内混乱局势的压力,缅王摩诃陀摩耶沙底波蒂只得派人北上,想向清朝称臣求贡,以获取清朝的外部援助,维持自己在缅甸的统治。但缅甸求贡使者在云南就被清朝地方官所拒绝了(奉乾隆帝旨意、不轻易插手缅甸此时还看不到结束时间的乱局。)

乾隆十四年(1749年),缅甸北部的木邦土司也请求向清朝纳贡,但云南方官员还是以“该夷于明末久为缅属,未便准许”为理由,再次加以拒绝。

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已经被国内的孟族起义搞得火烧眉毛了的缅甸,再次派出使者向清朝“奉表称臣、纳贡”;乾隆帝经过仔细考虑后,才同意了其使者进京朝见的请求。从此,清朝和缅甸之间的宗藩关系才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但这个时候的东吁王朝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东吁王朝国都阿瓦被孟族军队首领莽达喇率军攻破,末代东吁王朝缅王缅王摩诃陀摩耶沙底波蒂被孟族军队俘虏,缅甸东吁王朝灭亡。

本来,灭了东吁王朝的孟族王莽达喇,可以在缅甸顺势建立一个新的孟族王朝,但他的运气实在是不好,上天又给他安排了一个他无法战胜的强大对手——这就是缅甸瑞波(又称贡榜、瑞冒)平原木梳村的缅族地方豪强首领:阿郎帕耶(即雍笈牙),也就是缅甸‘贡榜王朝’的开国君主。

有关缅甸历史的故事,以及清缅战争的始末,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0 阅读:37

伯虎奉天靖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