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清朝的亲王郡王们的封号,和其他朝代不太一样。
汉朝、唐朝、明朝这些大朝代,王爷们的封号往往是以地名为号,比如大名鼎鼎的秦王,一听就知道封地在陕西一带,同样有名的燕王,一看就知道封地在北京那边。
可到了清朝却变了。
清朝再也看不到秦王、燕王之类的经典封号。清朝的王爷往往以一个吉祥的字眼为封号。
比如大名鼎鼎的睿亲王多尔衮,这个封号的意思简单粗暴,就是他这个人很聪明。
怡亲王允祥,这个封号在满语当中的意思是“喜”,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雍正封十三弟为王时的大喜之新,翻译成汉文之后则用了更为信达雅的“怡”字。
那么清朝为什么不再像其他大朝代一样以地名为封号了呢?秦王、燕王这样的经典封号在清朝绝迹的原因是什么?

以地名为封号,要上溯到西周建立。
众所周知,西周建立之后采用的是分封制,分封了一大堆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往往以封地的地名为封号,比如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由于他的封地在齐地,所以他的封国就叫齐国。
也有一些诸侯封号的来源有争议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周公旦,他的封地明明在曲阜,封国的国名却叫鲁国,具体原因是什么,史学界尚有争议。
此外周朝还发生过封国迁移事件,但是封国虽迁移,封号未更改,久而久之这个封号所指的地方不再是之前的旧封地,而是后来的新封地。
总的来说,周朝将近800的历史,让很多封号成了当时封国所在地的代名词。
例如一说齐鲁之地,大家就知道这是周朝齐国和鲁国所在的山东一带。

西周灭亡之后,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威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通过多年的征战,周朝的几百个诸侯国,最后只剩下以战国七雄为代表的一些大国。
能够在乱世当中成为大国,说明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等各种条件都相当优越。这些地方也成了后世分封的香饽饽。
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很快灭亡。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方式。
汉朝的宗室,除了皇太子在长安等着继承皇位之外,其他的皇子到了一定年纪都要封王,去封地就藩。
此时的汉朝诸侯王,也大多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为封地,以他们的国号为封号。
不久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就被封为齐王,去了齐国。

当然封号和封地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不是说刘肥被封到了齐国,他的封地就囊括了战国七雄那个强大的齐国的全部领地。
刘肥一开始的封地有六郡七十二城,是汉初第一大封国。
但是刘邦去世之后刘肥就被迫把自己的一个郡送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保命。刘肥去世之后长子刘襄继任齐王,又被吕后强行抢走了一个郡分封其他人。
但即便齐国已经只剩下初期的一半了,封国名依然是齐。
所以汉朝的封地,并不囊括封国名的全部范围,但总归在那一带地方。
后来随着汉朝被分封的宗室越来越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个大国封号不够用了。汉朝皇帝便简单粗暴地以封地的地名为封号。
比如大名鼎鼎的昌邑王刘贺,他的封号之所以叫做昌邑,就是因为封地在昌邑。
此时汉朝诸侯王的一字封号和二字封号并没有地位高下的区别,只和封地在哪有关。

东汉和西汉,王爷们都是诸侯王,都是一个等级的。
西晋开始有亲王和郡王之分,亲王的地位比郡王高。
亲王的封地也远大于郡王。所以亲王仍以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大国的封号为名,可以囊括更大的地方。
郡王的封号则往往以封地的那一个郡为名,而郡名往往是两个字的。
所以西晋之后,我们看到一字封号的王爷,就知道这是个亲王。看到二字封号的王爷,就知道这是个郡王。
大名鼎鼎的兰陵王,就是以兰陵为封地的郡王。
唐朝我们比较熟悉的封号,秦王李世民就是典型的亲王。而《大唐荣耀》的男主角李俶,他封号是建宁王的时候是郡王,后来晋升为亲王封号就改成一字的楚王。
燕王朱棣自然也是典型的亲王。明朝的郡王不太有名,封号也是两个字的。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并称帝之后,也按照传统分封宗室为王。
唐朝的封号也是以地名为封号,一字王为亲王,二字王为郡王,正常情况下王爷们各有封地,需要去封地就藩。
但是唐朝的皇位传承比较混乱,到了中后期皇子们经常关在长安或者洛阳,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待着,没机会去封地了。
所以有些王爷的封号也会和职务有关。例如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曾遥领冀州大都督,而相州是冀州的一部分,所以李旦被封相王。
不过既然王爷们都不去封地了,那么以地名为封号就不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
所以唐朝中期逐渐开始出现以吉祥字为封号的王爷。
比如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寿王,就没有相关的封地信息。
考虑到寿王的两个同母兄都襁褓夭折,寿王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第一个活下来的儿子,这个封号应该蕴含了唐玄宗愿儿子健康长寿的期待。

到了宋朝,皇室对宗室的管理愈发严格,皇子都不一定能封王,即便最终封王也往往要从低等爵位开始慢慢爬起。
好不容易封王了,也没有实际上的封地。他们只能在京城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在这种情况下以地名为封号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宋朝开始出现大量以吉祥字为封号的王爷。
例如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在登基之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登基之前是“康王”,这些都是典型的吉祥字封号。
虽然宋朝王爷的封号也出现过楚王、燕王这些典型的地名封号,但是他们没有封地,这些封号和地名没有强关联,而更像是这些字眼被以前的王爷用得多,吉祥。

明朝的情况则比较特殊。
明朝的藩王也是要去封地就藩的,所以封号又回到了汉唐时期的以封地的地名为主,例如秦王、燕王等等,一看封号就知道他们的封地分别在西安和北京。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
万历有几个儿子,封地分别在洛阳、汉中、荆州,并且他们也要去封地就藩。
可是他们的封地和这几个地名毫无关联,而分别叫做福王、瑞王、惠王。
这些都是典型的吉祥字封号,福是福气的意思,瑞是吉祥的意思,惠是柔和的意思。
不过明朝很快灭亡,所以我们也很难看出即便藩王要去封地就藩,但却以吉祥字为封号,会不会成为明朝新的趋势。

总的来说,古代王朝宗室王爷封号的规律是,有封地、要就藩的时候,往往以实际的地名为封号;没有实际封地、不就藩的时候,往往用吉祥的字样为封号。
那么清朝的王爷们以吉祥字眼为封号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清朝的王爷何止没有封地,不就藩,他们甚至无诏不得出京。
此外,清朝的封号习惯,还与清朝的发展历史有关。
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在女真崛起,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统一女真。
他从万历十五年开始自称贝勒,也就是满语里“王”的意思。
他还给自己冠了个“淑勒”的名号,全称是“淑勒贝勒”,在满语里的意思是“聪睿王”。
不过这似乎不是女真各部贝勒们的普通封号,因为史料提及其他部贝勒的时候,都是以部落名+贝勒称呼,而不像努尔哈赤一样有特地封号。
后来努尔哈赤封儿子们为贝勒,也是简单粗暴地称呼“大贝勒”“二贝勒”居多。

到了皇太极时期,这种贝勒有美称的情况变得多见起来。
例如我们熟悉的多尔衮,在第一次以贝勒身份上战场的时候表现不错,皇太极高兴地给了他一个封号“墨尔根戴青贝勒”,意思是聪慧的王。
与此同时,他同母弟多铎也获得了封号“额尔克楚呼尔贝勒”,意思是雄壮的王。
多尔衮和多铎是努尔哈赤留下来的一对嫡幼子,手握实力雄厚的两白旗,皇太极也曾发誓要好好教养他们长大成人。
他们第一次上战场皇太极就迫不及待给他们特殊封号,应该是彰显皇太极对他们与众不同。
而他们在获得这一封号之前就已经是贝勒了,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后金,并不是所有的贝勒都是有封号的,只有待遇特殊的人才有。
这些封号,自然都是夸赞和吉祥的话语。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称帝之后,学习明朝更改了清朝的爵位制度。贝勒再也不是最高等级的宗室爵位,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王朝用了千年的亲王和郡王。
不过不知道是清朝想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宗室王爵称呼,还是为了和满语一一对应,还是单纯学了,但没真正学会,只学了个半吊子。
中原王朝的宗室封王,虽然也分亲王和郡王,但是我们熟悉的封号依然是秦王、燕王、兰陵王这些,基本是从封号是一字还是二字来判断这是亲王还是郡王。
以至于可能有些朋友还误以为亲王和郡王之分是清朝才开始的,清朝以前的王都是一个级别。
清朝却大咧咧地把王爵的等级放在了封号上,直接封为某亲王、某某郡王。

不过有一点清朝还是学到了的,那就是亲王是一字封号,郡王是二字封号。
皇太极首封的6个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讬。
封的唯一一个郡王是武英郡王阿济格。
当时的清朝尚在关外,自然不可能学王爷们要就藩的朝代那样以地名为封号。
要不然皇帝封了一个秦王,一问秦王是什么意思,是封地在秦地也就是在陕西那边的意思,但当时陕西不是清朝的地界,而是明朝的地界,这不是贻笑大方么。
何况当时的皇太极对宗室们有自己实封的封地这种事十分敏感。他继位之初,有拥立之功的二贝勒阿敏向他要封地,被他严词拒绝。在他看来,这是削弱己方实力的行为。
所以皇太极也不可能给这些王爷们封地,连一丝将来入关之后可能有封地的希望都不能给他们。
所以也自然不可能以地名为王爷们的封号。

清朝的宗室政策注定了他们只能学宋朝,以吉祥的字眼作为王爷的封号。
而且早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在“贝勒”的封号上冠美号的行为虽然不是普遍行为,但也不少见了。清朝这一次大封王,完全可以继承这一传统。
所以清朝的这次封王,是先有的满语封号,再翻译成汉语。
例如多尔衮此前为贝勒的时候,封号是“墨尔根戴青”,意思是聪慧的。他被封为亲王之后,满语的封号就是“墨尔根”。
礼亲王代善,满语封号的意思是有礼的、庄重的,汉语就取了“礼”这个字。
武英郡王阿济格,满语的意思是“英勇的武者”,由于是郡王,汉语封号要两个字,所以全称是“武英郡王”,后来晋升成亲王之后就成了“英亲王”。
总的来说,清朝这一次分封,给的封号还挺符合受封者的特点的。

不过当时的清朝正在打天下的时期。
打天下意味着晋升的机会非常多,晋升的速度也非常快,只要打了胜仗就有可能晋升。
同时也意味着容易打败仗,打了败仗就容易降级。
更别提清朝是靠宗室打天下,注定会对宗室既倚重又忌惮。所以清朝对宗室十分严苛,即便打了胜仗也可能找茬惩罚。
这也注定了这些王爷们的降级会很快、很频繁。但即便降级,也有可能没过多久就晋升回来了。
这么一来,亲王为一字封号、郡王为二字封号的规定就有点累赘了。每升降一次就改一次封号,着实有点没事找事。
所以没过多久,这个规定就维持不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原本的一字亲王降为郡王的时候,封号依然是一个字的,例如多尔衮曾从睿亲王降为睿郡王。
二字封号的郡王升为亲王的时候,封号依然是两个字,例如铁帽子王之一的承泽郡王硕塞,升亲王的时候就是承泽亲王。

总的来说,在清朝入关前后,直到顺治年间,清朝的王爷封号都是挺混乱的,一字封号和二字封号混杂。
此时的封号字数已经没有了高低之分。同样是亲王,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并不以封号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决定,而是看个人的资历和战功。
顺治皇帝亲政之后,虽然清朝没有完全一统天下,但是最难啃、最重要的大仗都打得差不多了。
而且由于天花和多年的内斗,清朝初代战功赫赫的王爷们也没几个尚在人世了。
顺治也终于腾出手来重新规范宗室制度。
清朝自然不可能分封,所以王爷们的封号依然是用吉祥字,而不用地名。
由于清朝王爵的升降挺频繁的,加上清朝亲王和郡王的级别都已经挂在了封号上,没有必要再用封号字数区分。
所以顺治之后亲王和郡王的封号,就都是一个字的了。
此前的二字封号郡王,除了两家铁帽子王之外,也全都降等袭爵失去了郡王的爵位。
清朝的王爵自此成了我们熟悉的模样:宗室里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都是一个字的封号,都以吉祥字为封号。
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封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