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汽车的天要塌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东大这次出手会这么果断,这么狠辣,这么不留丝毫余地。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商务部关于限制磷酸铁锂技术出口的公告,让刚欢天喜地过完元旦的西方国家,顿时笑不起来了。因为这条管制,基本上把磷酸铁锂整条生产线上的所有核心技术,都被限制出口了,包括但不限于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以及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
朋友们,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欧美汽车企业想要以市场换技术,想要摆脱被东大卡脖子,想要建成独立自主的电动车产业计划,彻底落空了。
在东大的出口管制与新能源大军的攻势下,曾经象征着西方高端制造桂冠的汽车,今后反而会沦为工业之殇。
但这一切不怪东大心狠手辣,要怪就怪他们贪心不足,咎由自取。
西方汽车工业转型难的问题,主要是硬件不行,电动车三大件电控、电机、电池,西方只在前两个有所建树,全球前十大汽车电控企业,欧洲三家,美国一家,并且欧洲的博世和大陆集团还挤进了前三;全球前十大汽车电机企业,博世和采埃孚挤进前五,法雷奥第七,美国的安波福第十。
但到了电池这块,全球前十大汽车动力电池企业,东大六家,韩国三家,日本一家,欧美集体拉胯,没一家入围,排名相对最靠前的北伏在去年11月就破产了。
关键是电池是整个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硬件,综合成本占比高达40%,换句话说一辆电车光电池就占了它生产成本的四成,西方没有自己的动力电池企业,想造电车就必须找东大或者日韩买电池。
但传统燃油车巨头造电车,品牌是难以被电车用户接受的。比如在咱们国家,电车消费者眼里的正规军只有东大新能源厂商和特斯拉,什么BBA,什么大众别克通用全是杂牌军。
这就导致传统车企的电车成交量很小,所以他们去买电池是没有议价权的,厂商说多少他们就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售价贵。
在欧洲,电车的均价不仅比燃油车高,而且折扣还低,比如德国市场上电车均价要比同类内燃机汽车高出 21%,电车均价为45040欧元,折扣为 12.9%,售价为 39,236 欧元;同类燃油车的均价为 38,228 欧元,折扣为 15.0%,售价仅为 32,355 欧元。
不管政府怎么宣传,我们大部分消费者买电车的最大需求,肯定是冲着省钱去的。一般来说只有电车售价为同类燃油车三分之二时,节省下来的油费才能覆盖电池衰减的成本,从而达到省钱的目的。
但你电车卖得又比燃油车贵,还存在电池衰减的因素,那我凭什么买电车,你说是不是?
其实,不管是电车还是燃油车,便宜才是最大的竞争力,因为在任何国家,廉价车的出货量是绝对的大头,你看我们国家20万以内的汽车销量高达89.6%,其中10万以下销量占比48.4%,10到20万占比41.2%。
所以,廉价车才是支撑汽车工业的根基,高端车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欧洲做不出廉价的电车,他们汽车工业的根基就不稳,转型必然失败。
而想做出廉价的电车,前提是解决生产廉价动力电池的问题。目前汽车使用最广泛的动力电池就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三元锂电池路线,一种是磷酸铁锂路线。磷酸铁锂虽然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铁锂,低温时容量衰减大,但它的优势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是便宜,而且是全产业链的那种便宜,在原材料端,磷酸铁锂每吨约6万,三元锂电池每吨高达18万;在生产端,生产100度磷酸铁锂电池包仅为3.6万,而三元锂电要5万;在消耗端,三元锂电池一度电的成本大约为 700 元左右,而磷酸铁锂电池为 500 元左右。
其次是足够安全,磷酸铁锂电池能够在500到600摄氏度的高温时仍然保持稳定,800℃左右才会发生分解等化学反应,而三元锂电池在 200℃左右就可能出现热失控,温度继续升高则会产生爆炸。
然后是寿命更高,在相同工况下,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充放次数要比三元锂电池多出20%。
对于汽车这种规模庞大的工业来说,安全稳定和成本便宜这两个优点,满足一个,就很受重视了,而磷酸铁锂居然同时满足了,那没的说,以后肯定是各大车企必须修炼的技能。
但磷酸铁锂这条路线,从上游的原材料到生产端的所有核心制备技术,再到下游的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都被东大给垄断了,而且都是超过九成以上的垄断。
所以,不管欧洲还是老美的汽车转型,都离不开我们的支持。但他们不想受制于人,想搞自己的动力电池压缩成本,好跟东大的汽车厂商拼刺刀,于是这两口子就想了一个非常恶心的办法,加惩罚性关税。
因为多一道惩罚性的关税成本,东大的电车卖到欧美去,售价要高出许多,那你是不是就卖不过他们的品牌了?
想要避免这部分成本也很简单,去欧洲和美国建厂,把出口变成本地产,这样就没关税了。
但赴欧赴美建厂只是开端,等你的制备技术和生产线落地了,他们肯定又会找各种理由把独资变成合资,从而掠夺咱们的核心技术。
回过头来再看看商务部这个出口管制,它限制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制备技术,也就是说外国人可以随便买高压实密度正极材料回去做高性能铁锂电池,但是想直接引进技术然后本地生产,对不起那没门了。
这么做,既是从源头堵死欧美政府强制东大企业转让电池核心技术的可能性,也是防止某些拎不清的商人,为了短期的蝇头小利而把整个行业都出卖了。
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美和欧洲的电车发展,都要被东大卡脖子了。
什么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咱们现在是学到了精髓,你卡我芯片的脖子,我就卡你电车的脖子,看谁耗得过谁。
那有人可能就说了,当初东大搞汽车时也是用市场换技术,怎么轮到老美和欧洲,你龙依依就搁这唱双标,骂人家恶心呢?
你要搞清楚,当初我们搞合资,第一,我们在事前就把话说清楚了,想进入东大市场赚钱,没问题,但你要把技术教给我,不给就别来,我不贪你的技术,你也别贪我的钱,这样全程透明,全程公平。而老美和欧洲是怎么干的?大家双边生意做得挺好,结果到一半了,等我们厂商把市场都打通了,它咔嚓一声就把门给关了,那我们企业前期在欧美投资的店面、销售渠道、供应链岂不是都打水漂?这就是逼着你为了不亏钱,为了运营下去,把技术转移给我。他们要像东大那样,事前就把东西说清楚,你看咱的企业会不会去他们那边发展?
第二,当时我们的确有很高的汽车进口关税,但那是无差别针对所有国家,明摆着说我要保护国产汽车,但老美和欧洲是怎么做的,限制就限制东大的电车,日韩的不管,歧视就歧视你一家,这跟我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所以,我说他们被卡脖子,是完全活该,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