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看到古墓旁有柳树,为何转身就走?盗墓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峰哥正读 2023-09-12 18:42:29

柳树——3月份发芽,在各种恶劣环境中都能存活。现在一直被认为是“生命力和春天”的象征。但对于盗墓贼来说,柳树却是个“禁忌”的存在。

他们甚至口口相传下来一条规定:坟边长柳,必须掉头马上走。

追根溯源,这些不成文的“行规”来源于最早的大规模盗墓。

“哑巴军”不言骑?

在“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中,有这样一支“不言骑”,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假如真如影视所演,他们的原型身处北魏时期,那么这位小王爷所代表的“盗墓团体”,应该是历史上第二次如此大规模的盗墓行动。

按照古人的逻辑,“死亡”意味着下一次新生即将到来。在浅薄甚至错误的“科学观”下,他们深信死去的只是肉体,真正的灵魂会经过轮回,褪去前世的记忆,获得第二次生命。

所以,古人对“身后事”极其看重。

像秦始皇那样豪华辉煌的墓穴虽然只是少数,但皇贵权臣的陪葬规格不会小。

所以小王爷手下的“哑巴军”到处开棺挖坟。他拿着里面的奇珍异宝厚待士兵,跟权臣周旋许久,最终由于思虑过重、积劳生病离世。

他的生平和死亡原因,跟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很相似。唐嫣演的《锦绣未央》一剧,背景正是北魏时期,按辈分计算,唐嫣演的李未央一角,应该是孝文帝的奶奶。

孝文帝拓跋宏继太子位时年龄尚小,皇室为避免“主少母壮”,杀了他的亲生母亲。在祖母长期照料下,他立下远大志向,幼年就开始忙于朝政,成年后积劳成疾,仅33岁就离开人世。

遗憾的是,拓跋宏虽然一心想要创建新的制度,让百姓过得富足,但史书上并未记载他挖掘坟墓之事。目前看来,“不言骑”属于虚构的一支队伍,真实性有待考证。

倒是曹操,被人指名道姓多次提到他挖坟开棺。

摸金校尉,始于曹操?

曹操对盗墓的痴迷程度,不亚于那些小说主角。

在他勤奋的“耕耘”下,一大半汉朝的墓室都被搬空了,而“曹魏”王朝却初具雏形。

所以,一直有人说曹操的江山是从汉朝手下“偷来的”,称他为“曹贼”。

曹操盗墓,一是为了补充军饷,二也有“报复解恨”之意。

他父亲曹嵩年轻时通过关系进入仕途,此后精于敛财和上下贿赂,从校尉一路升为太尉,职位之高,仅次于当时的大将军,是很多文官难以企及的高度,最后死在汉室大臣陶谦的手下。

曹操为此,不仅屠了徐州,还开始粗鲁挖掘汉墓。意在用“侮辱汉室先人”的手段,解丧父之痛。

汉朝墓室“十室九空”,正是来源于此,曹操在墓室中的收获也超出想象。

影视资料画面

汉朝时,刘武长于“文景之治”的阶段,其母是窦太后,父兄正是汉文帝和汉景帝。

在皇室的宠爱下,他一生珍宝相伴,死前大建宫殿、奢侈享受。

死后坟墓更是有700平方米,地下宫殿庞大精致,陪葬品不计其数。

长眠地下的刘武,美梦做到一半,就被曹操打断了。

曹操带人搬空了陪葬品里的好东西,只留下些当时不值钱的瓶瓶罐罐。这一次盗墓,稳稳地保住了军队上下几年的衣食住行。

但是他挖坟方式太过粗鲁,手下的士兵也对尸体毫无敬畏之心,遭到不少人指责。

古代人对尸体的重视多来源于“血脉亲情”,在儒家文化出现后,“全尸情结”更加普遍。

即使嘴再硬的罪人,也会为了争取“留全尸”的赏赐,主动招供或者屈服。

而在湘西,也流传下来了“赶尸匠”的职业。相传,当赶尸匠出现时,要紧闭大门,拴好家里的狗,听到任何声音都不能出来。当时的人认为,“赶尸匠”的摄魂铃能控制尸体,带那些死在沙场的将士回家。

但实际上,在飘荡的大白布下,都是活人举着尸体残骸在缓慢前行。

种种事迹,都可以看出古代人很在乎“尸体的完整性”。

但曹操带人“盗墓”时,却常常毁坏棺椁、甚至为了找宝贝将尸骨翻出来,曝于荒野。

袁绍也曾在檄文中大费笔墨,指责曹操太过残忍,不人道。

并且还赫然提到了“摸金校尉”一事。

原来,曹操盗墓次数多了之后,流程逐渐固定下来。

于是,他将一部分队伍划出去,分为两组。

一组由“发丘中郎将”带头率领,这队人只负责把坟墓、通道挖开,属于体力劳动组。

另一组则是“摸金校尉”小组,个个精通墓道机关,属于技术组,他们负责专门下去把钱财珠宝“摸”上来。

两组人分工合作之下,效率高了不少。

在曹操与袁术、吕布等势力周旋,统一北方期间,“发丘”和“摸金”跟在军队后方,日夜开棺、敛得珠宝,供应前线的士兵。

曹操之后,盗墓贼懂的墓葬知识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找到宝藏的概率、提高下墓的存活率,经验丰富的前者立了诸多规矩,要求后人遵守。

其中,有一条准则就是:见柳树不能开棺。

这句话背后的原因有三。

柳树的诸多说法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柳树正是太普通、太容易存活了,才有了第一个“廉价”的标签。

在等级分化严重、阶层明显的古代社会,一户人家从房屋高低,到门的材质,都有严格的礼制规定。

无须走进家里,站在门口就能把这家人的财力地位,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所以古代婚嫁“门当户对”的背后,本质是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相匹配。

活人尚且如此,死去的人也逃不过被划分等级的命运。

权贵人家多种寓意好的稀奇树木,例如松树、柏树,首先就是这些树木四季颜色如一,寓意生机长存。

生前有地位的人割舍不下这辈子的财富,他们希望能像松柏一样世代成为有钱人。希冀越大,坟边的松量就越多。

而且松柏可以防虫,坟边栽种能降低棺椁被虫蛀的可能性,古代人认为蛇虫鼠蚁会打扰死者,种上松柏有利于先人安眠。

对普通人来说,好养活的柳树就是上选。种下无需大力气打理,又长得枝条繁茂,还能在坟边遮风挡雨,避免棺材被破坏。

盗墓贼通过坟边的树,就会舍弃不富裕的人家。

更何况,柳树在古人风水上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尤其在晚上更没人敢招惹。

“柳”的发音,和“留”、“流”二字相似。

从“流”字来讲,古时候的人认为这有家中财富、人丁向外散走之意,盗墓贼为财而来,自然会避开。

从“留”字来讲,有留下之意。

古代部分地区迷信“引魂幡”,也就是将彩色长条捆绑后悬挂起来,让它随着风飘舞摆动,当时的百姓认为这样能引来并留下先人。

而柳树枝条乱舞的样子不仅跟这种幡相似,在晚上月光的映照下,乱舞的枝条黑影也显得十分可怕。

盗墓贼下墓前本就心虚,看到枝条的影子,想起来这些谐音,害怕自己真的被留在下面出不来,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

诡异神秘的规定

除了选墓地之外,盗墓贼下墓后的种种行为,也在影视剧渲染下变得神秘诡异。

他们常年游走在“人与尸体”之间,逐渐被人们认为具有连接“生和死”的强大神通。

在“南北派”等分支中,有一系列不同的下墓规定。

其中三句流传甚广:见好就收、灯灭人走、分金定穴。

点灯东南隅,灭灯即灭欲。

这里的欲是指人心中的贪欲。

之所以要在东南方点灯,盗墓贼认为是这里“阴气重”,火苗可以反映墓主人的心情,如果蜡烛灭了就代表他心情不好,要放下钱财赶快逃命。

实际上,没有这么玄乎。

影视剧画面

这跟古代的风水学说有关。

古代人大部分墓穴坐西向东,结合八卦看,墓室的东南方代表“风”,此处也是空气聚集的地方,点蜡烛最为合理。

而从现代角度看,点蜡烛只是为了判断氧气含量,对位置没有太大要求。

影视剧画面

第二条分金定穴的口令,也是从“风水学”、“地理学”等演变而来。皇亲贵族下葬前,会请人根据地理位置等选定坟址,以保证坟墓的隐蔽性和安全性。

所以,按照这套方法寻找,很容易推测出哪里可能藏有大墓。

影视剧画面

如果谁下去后,误打误撞进了主墓室。

那么尸体不能损坏、随行工具不能留下,最重要的是东西不能拿光,意在给死去的人留后,也是盗墓贼给自己求个心理安慰,这就是“见好就收”。

总而言之,盗墓贼口中的行规,并不是什么“禁忌之语”。

更多的是前人为了避免触发机关,凝练出的保命注意事项。这些话术在封建迷信的古人口中,流传上千年后,难免被加上些神秘荒诞的色彩。

现如今看来,有些是无稽之谈,有些则是建立在科学逻辑之上。

除此之外,说法讲究再多,也改变不了盗墓不合规不合法的本质。

结语

在盗墓者眼里,坟墓代表着珠宝钱财。

但在考古学家眼里,一砖一石都珍贵无比,比起他们的金钱价值,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67

峰哥正读

简介:洞察秋毫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