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黑人中医”、“洋大夫”、“一夫多妻”……迪亚拉身上曾经的标签,让他饱受争议。
可就是这一个来自非洲马里共和国的黑人,却与古老神秘的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扎根中国,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迪大夫”。
信息来源:《全球首位黑人中医博士!娶中国美女说方言,扎根云南大山行医30年》,镇坪县人民检察院,2024年9月6日。
那么,一个非洲人,为何会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医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又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原本的西医学习,义无反顾地扎根中国,在大山中默默奉献三十余载?
初识中医,立志深造迪亚拉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接受过正规的西医教育,在当地医疗界也有一定的地位。孩提时代的迪亚拉,就经常跟随父亲“出诊”,目睹父亲如何诊断病情、开方抓药。
这些经历促使他萌生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也为其日后成为一名医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既定的轨迹,他应该会继承家族的衣钵,成为一名西医医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迪亚拉则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他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行程,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学习普外科。
在中国学习期间,迪亚拉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医学体系——中医。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迪亚拉。
而且,中医的“望闻问切”,讲究的是医者与患者的互动,这与西医注重仪器检查截然不同,这也让迪亚拉耳目一新。
到了1986年,迪亚拉让家人大吃一惊:他放弃了北京医科大学的西医,改学中医,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他的家人无法理解,为何要放弃已经熟悉的西医,去学习一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西医转向中医,对于迪亚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适应新环境的语言、文化和学习方式,让他压力山大。
苦学精进,成就非凡初到广州,迪亚拉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交流都存在困难。他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英语单词与人沟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更是如同读天书一般。
但迪亚拉没被困难打倒,为了尽快掌握中医术语和专业词汇,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将遇到的每一个不懂的字词都记录下来,反复查阅字典和教材,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而且,为了提高临床技能,他积极参与医院的实习工作,虚心向老中医学习,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例,仔细揣摩每一个处方。
他甚至会在走路的时候,也不忘练习针灸手法,用毛巾和针在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迪亚拉很努力,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佩他。他也越来越懂中医,也练就了一套自己的看病方法。
1991年,迪亚拉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拿到了硕士学位,这是他五年努力学习的成果。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随后,他又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杨介宾教授的针灸学博士。杨介宾教授对迪亚拉的刻苦精神和对中医的热爱十分欣赏,悉心传授他针灸学的精髓。
这个消息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让迪亚拉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各地。
但是他的家人希望迪亚拉能够回到马里,将学到的先进医学知识带回祖国,为家乡人民服务。然而,迪亚拉心中早已做出了决定:留在中国,将自己的医术奉献给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
扎根中国,行医救世迪亚拉来到了云南的偏远山区,开始了他的乡村行医生活。他不仅为村民们治病,还积极推广中医知识,培训乡村医生。
而且,他自费购买教材和药品,免费为乡村医生们提供培训,教授他们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术。
迪亚拉的到来,为山区人民带来了福音,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培养了数千名乡村医生,这些乡村医生成为山区医疗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为保障山区人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云南行医期间,迪亚拉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半——四川姑娘杨梅。
跨越文化,收获爱情杨梅因为眼疾找到迪亚拉求医,迪亚拉精湛的医术治好了她的眼疾。而在交往的过程中,杨梅被迪亚拉的善良、真诚和对医学的执着所深深吸引。
然而,这段跨国恋情却遭到了杨梅家人的反对。杨梅的父母担心女儿远嫁非洲,会受到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困扰。
但是,迪亚拉并没有放弃,他还向杨梅的父母承诺,自己会一辈子忠于杨梅,绝不会辜负她。最终,杨梅的父母被迪亚拉的真诚所打动,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1997年,迪亚拉和杨梅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结婚后,他们有了个儿子和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迪亚拉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与妻子和家人无障碍沟通。
他也积极参与各种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未来迪亚拉一家会越来越好。
笔者认为迪亚拉的经历,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是一位真正的跨越山海的医者,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