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抽动症的孩子,内热太重,多补津液,少补水!

乖乖评养好的 2024-12-04 03:45:33

儿科医生:抽动症的孩子,内热太重,多补津液,少补水!常给孩子煮3碗水。

抽动症,中医叫做“肝风内动”,属于风证,你看孩子眨眼啊、摇头啊、甩手踢腿啊,就像风吹小树一样,吹到哪里,哪里就动。

那么这个“风”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医里有个词叫做热极生风,是先有了热,才有的风。

抽动症的小孩子,说白了就是一个“热”字。

孩子内热重,一到秋冬天口干舌燥,尤其晚上睡觉,容易盗汗,枕头、后背湿一大片。

这个时候单纯给孩子补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我们的身体不是容器,不是说水分蒸发之后,再加点水就可以了,而是吸收进去的营养需要通过一系列“加工”才能变成津液,用来保湿、滋养血管、排泄废物。

孩子什么情况下需要补充津液呢?

1、经常口干舌燥,喝水也不解渴

2、舌尖发红,多是阴虚火旺,胃气向上蒸腾导致舌尖颜色异常

3、皮肤干燥粗糙,头发枯黄,没有光泽;

4、经常便秘,大便干,多羊屎蛋

5、晚上睡觉不踏实,容易翻腾,汗多,手脚心发热;

6、体质差,容易着凉感冒

这些是比较明显的症状,对于抽动的孩子来说,内热就是一个“隐形杀手”,它就像是燃料,会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导致肝风不散,抽动就会反反复复。

那么内热的根源孩子在于“吃”上面,吃的太多,吃的不合适,吃了太多高热量的食物,导致脾胃虚弱,运化能力太弱了,消化不了的食物就产生积食,积食形成内热。

孩子有内热,稍微吹个风,受点凉,内热外冷,就容易外感,感冒咳嗽会让抽动更加难以恢复。

那么津液该怎么补呢?看一个门诊案例:

患儿,男,8岁,抽动症一年半。眨眼挤眼、耸鼻、咧嘴、摇头,偶有腹部抽动,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患儿平时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甜食,容易积热。伴有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口干咽燥等症状,情绪易烦躁,易激动,近半年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刻诊:患儿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舌质红,舌苔少津,中有裂纹;脉细数。综合判断,此患儿属于脾虚积热、兼阴虚内热之证。

治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息风止痉。组方: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生地黄、麦冬、白芍、钩藤、蝉蜕 、僵蚕、地龙等。

在饮食方面,建议家长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与内热。

结果如何呢?

两个月后,患儿抽动症状明显减轻,眨眼、咧嘴等动作频率大幅减少,腹部抽动消失,情绪也较之前稳定。

继续治疗两个月后,抽动症状消失,两天一剂巩固一个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小儿脾常不足,患儿因为饮食不当损伤了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濡养筋脉,从而使筋脉失于约束而发为抽动。

同时脾虚积热,加之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吸收转化,阴液生成不足。

虚热扰及肝风,风动则筋挛,故出现多种抽动症状。虚热上扰心神,则导致患儿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助脾胃运化,恢复气血生化之源;

生地黄、麦冬滋阴清热,以补阴虚之亏;

白芍柔肝养肝,与钩藤、蝉蜕、僵蚕、地龙相配,息风止痉,缓解抽动症状。

推荐3个食疗方,帮助孩子补津液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