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武器装备都有着天然的传奇色彩,有些甚至名声响亮到“出圈”。安-225“大力神”运输机,就是这样的存在。
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及相关设备的运输需求,苏联人仅用3年时间,就造出了一款史无前例的大型运输机——安-225。
该机长度48米,翼展88.4米,机身高度18米。搭载6台大涵道比D-18涡扇发动机,总推力将近1400千牛。这是什么概念?目前世界主流的大型运输机,比如伊尔-76、C-17、运-20,翼展都在50米左右,推力最大700千牛左右,在它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
在容积率与荷载方面,安-225最大起飞重量600吨,货仓载重250吨,机身顶部也可载重200吨。据估计,如果将安-225当作客机使用,最少可搭载1500~2000名乘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民航客机A380载客量的4倍。
此外,得益于超大的燃料箱,安-225的续航能力也十分惊人,即便在满载情况下,依然能一口气飞行2500公里。
安-225这架空中巨无霸,被中国军迷们熟知,主要是源于多年前的进口计划。
安-225首次与我国结缘,是参与了2013年的一次运输任务。其出色的运力和超长的航程很快得到我方青睐:如果我们也有这么一架大飞机,许多国内外货运业务会更加省时省力。
2016年8月,乌克兰安东诺夫公司宣称:将与中国空域产业集团就“安-225”达成合作协议,由乌克兰生产第二架安-225交付给中国,之后中乌双方将联合批量生产该型号飞机。
次月,乌克兰驻华大使再次证实了这则消息,并称安-225的交付时间需要4~5年。
如今时间已来到2022年,也差不多到了约定交付的日子,但却不曾听闻到相关消息?除了2020年4月降落天津机场运输了一批医疗救援物资外,“安-225落户中国”这事仿佛就没有发生过,大家都闭口不提。
实际上,关于引进安-225一事,中乌双方并不是开玩笑,可项目落空也是事实。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近几年,乌克兰当局亲美迹象明显,很多军事外交活动身不由己。安东诺夫作为国防大厂,想要与中国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必然遭到美国的反对。其实早在2016年中乌双方就安-225项目达成合作之前,乌克兰政府就通过了对安东诺夫集团的清算决议,决定将其主要部门都并入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内部管理失调和政策变化,导致安东诺夫彻底丧失了自主权,一些“敏感”的对外合作项目只能被迫叫停。
第二,对巨型运输机的需求度降低。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用到巨型运输机的地方确实不多,我国现役各型号军民运输机几乎能满足全部货运需求。当初决定引进安-225,也大概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习到更加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不过随着我国在运输机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需求也降到了最低。
第三,成本高昂。
作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航空器,安-225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即使在苏联时期,也仅制造了一架满足刚需。目前,乌克兰虽然还有一架完工率70%的安-225,但想要让其走上跑道,至少还要花费6亿多美金。粗略估算,其单价成本将高达10多亿美元,相当于好几架运-20的价格,可谓是毫无性价比。
总而言之,安-225虽好,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真香”机,高昂的价格更让它略显鸡肋,这也是它从备受追捧沦落为“过气网红”的原因。
酸[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