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家漫画像探寻美本质的深邃

华远科学性美学 2024-12-27 20:32:26

油画《多多》   作者为华远

从美学家漫画像探寻美本质的深邃

在美学那广阔且深邃的领域中,美学家漫画像以一种幽默且富有深意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探索美本质的路径与多元维度。这部漫画以“顺口溜”的形式,不仅巧妙地揭示了美本质的核心要点,还坦诚地讲述了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自1989年起,一场关于美本质的学术探讨悄然展开,相关稿件如种子般散播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及政界名人的手中。这些承载着深思与探索的文字资料,至今仍保存完好,如同一部部历史典籍,记录着每一个思维的跳跃。而这首诗歌诞生于1995年5月,那时环境生态美学正如朝阳初升,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是美学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标志着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逐渐退场。过去,过于偏重人为中心的观念,局限于主体的感性存在,若一味推导,可能会陷入碎片化的困境。因此,修正人类中心与自然美的无中心观念,转向人类优先的自然美观,乃至引入非人类或后人类等多元视角,是对社会性层面和科技伦理美层面问题的深入挖掘与思考。

社会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个人或少数团体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美本质的规律性也是如此。早在1995年之前,《科学性美学》已自成体系,这首小诗或许不那么出众,但它是一座重要的路标,是继1989年3月《设计的极致》之后的又一指引。回顾过去几十年,哲学、文艺、设计等领域的理论发展,其是否被认可、应用或借鉴,并非当前讨论的重点,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实力。毕竟,只有真理才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而此时,《美本质的最终揭示》究竟处于何种状态,是否仍是一个大问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诗歌中提到的“客观”概念,在美学语境中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相对性。与一般知识的主观倾向相对应,信息是定位规律客观层面的核心概念,二者相互依存。就像主观与客观在时空定位下的相对性一样,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中的静态与动态也是相对的方法论语言形态。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与矛盾律,是理解美学研究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美学研究的内容虽常带主观色彩,但美学研究本身应是客观、理性的。科学离不开科学哲学的奠基与引导,审美在具体内容上虽倾向主观,但美学对美本质的研究,必须坚守客观与理性的阵地。

从21世纪10年代兴起的王阳明心学热,到20年代初达到高峰,这一社会心理与文化现象反映了“唯心”立场、个人心理层面在时空定位上的特质与规律。美学中的“主观”“典型”“主客统一”“实践”“生命”等争论,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具有科学的针对性价值。对于美学学科而言,我们需要超越局限,审慎审视中国现当代五大美学流派的划分。在科学逻辑与科学性学科的审视下,其理性力度和逻辑推导的不足显而易见。作为一门人文理性学科,美学的完善之路在于回归科学逻辑与学科初衷。那些笼统、不全面的逻辑推导以及“纯粹性”“智慧性”“艺术性”“诗化性”等美学观点,可归入艺术实践范畴。否则,理论层面的美学学科难以不断完善和科学化。缺乏科学性与逻辑性支撑的学科,怎能称为真正的学科?又怎能有效指导审美实践活动?

在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体系中,“天然形式或信息中介”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如同大自然赠予的原始画卷,指人类未加改造或仅稍加调整的自然形式或信息。这种调整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对原始自然进行适度简化与提炼,旨在使自然更符合人们的观赏意趣,同时确保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毕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然形式或信息中介在某些层面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某些层面的审美并非以人类为中心。建筑设计界卡拉特拉瓦的风格,便具有这种独特韵味。而杨子的反社会走向自然极端的思想,要么是对“自然性”的过度强调,要么是对“社会性”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刻。无论是动物界、植物界还是无机界,都具有“社会性”的一面,自然与社会既对立又相互依存。自然界存在“社会性”,如狼群、蜂群等的协作与秩序;社会界也有“自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华远科学性美学中美论中天然形式和人为形式的理解上。

关于动物和人的区别,这是一个深邃且引人深思的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的正确性在于对“存在”的深刻理解。用黑格尔的“三”模式来分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可以这样推导:首先是存在,其次是非存在,最后是思维,尤其是语言。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为转移的形式逻辑,属于人为形式或信息中介。通过语言对天然和人为的艺术等美的抽象提炼,触及美的客观本质。人类史后的存在演变成一种人为的思维工具,带有演绎逻辑倾向。而人类史前存在,可类比为动植物的潜在信号系统,这种系统如同自然生命的意志或DNA一样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语言,“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才在逻辑上成立,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提供了新视角。

人为形式或人为信息中介包括物质实体性人为形式和虚化的精神层面的人为信息中介。它像一位智慧的工匠,从自然形式中抽象出来,应用于自然景物、人造产品、艺术创作以及人类心灵层面的精神信息。宇宙中只有能量与信息,信息可视为能量的一种特殊形式,管理着事物的秩序与规律。美、美的事物以及美感,归根结底都是信息中介,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形式或信息中介,最终都落脚于信息这一核心概念。人为形式或人为信息中介,利用天然形式和信息中介的规律性,对人为的形式或信息中介进行修复、改善、提纯与创造。无论是天然形式还是人为形式,都在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人为形式。例如,悲伤时眼泪中的压力荷尔蒙,不仅能稳定情绪,还能向周围生物发出信号,唤起他人共鸣。这体现了人为形式在情感传递与平衡中的作用,也反映了美本质在人类情感与社会互动中的多元呈现。

美本质如同一个多面体宝石,其概念是“三定”(定位、定性、定量)和“六位一体”(时空定位、良性循环、整体性、简洁性、信息、中介)的综合体现。这六个关键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良性循环”重点在于“循环”,相较于其他概念,更具系统性与长远性,是美判断中的“定性”环节。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美丑的判断标准,为美学研究与审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从诗歌中的“异化”概念出发,《人类简史》中的“如果你忘记了人类是动物,你就无法理解人性和历史,动物知足不知耻,人类知耻不知足”引人思考。“不知足”这一人类特性,既是进步的动力还是异化的隐患?“不知足”在某种程度上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也伴随着异化风险。如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人际关系疏离、精神世界空虚等异化问题。美学研究美本质时,也需关注这一现象,思考如何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避免异化,使美成为人类心灵的滋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助力。

最后,诗歌中的“五彩花丛”意象,如同一幅自然画卷,引发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思考。那些自然造就的花朵,色彩斑斓、造型各异,是美的化身。美本质的最终揭示,不应仅局限于人类社会与人类创造的艺术,更应深入自然,探寻自然万物中的美之奥秘。从花朵的色彩、形态到其生长规律与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都可能隐藏着美本质的线索。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在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多样性与适应性,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呈现,跨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华远美本质最终揭示》的总目录中,从不同维度对美本质进行了深入挖掘,如自然美的研究中,从山川河流到动植物的繁衍进化,都印证着自然美并非单一、以人类为中心的存在,而是有着自身复杂而有序的规律与呈现方式。这与我们从“五彩花丛”中感悟到的自然美理念相符,也坚定了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探寻美本质的决心与方向。在美学这一充满魅力与挑战的领域中,我们将不断向真理的彼岸前行,揭开美的神秘面纱,领略其无尽魅力与深邃内涵。

综上所述,美学家漫画像这首诗及其注释,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探索美本质的多重大门。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从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逻辑关系的辨析,到自然与人类社会中美之形态的深入剖析,再到美本质核心概念的解读以及对异化现象与自然之美的思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面、多层次的美本质研究框架。在未来的美学研究与审美实践中,我们应以此为基石,不断挖掘美本质的深邃内涵,让美学在人类文化的星空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附录

美学家漫画像a——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成果揭示了美的客观b本质

也许是无意中的世界焦点,

因为他天生就揭示了人类远古之谜。

人的本质不崇高但很自然(动物——天然形式c),

动物和人之别d,虽可笑,但很必要(平衡——人为形式e),

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即美本质f——为了画圆(华远)。

他勇敢但更胆怯,虽说是科学研究,

但也想得到非理性的平衡,因为他不是美男。

所以他只会说:“我想到了,我只想到了……”

想到了传说中的孔明和周瑜之争;

想到了现今美容服饰和伦理道德;

想到了人类战争起源和绿色和平;

也想到了人类的灰色进步和人类的自我异化g;

更想到了五彩花丛h中飞舞的本能的只会嗡嗡嗡的蜜蜂们。

作于1995年5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