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力倡导基层减负的当下,本是给基层干部松绑、激发工作活力的好时机,可一种看似巧妙的工作调度法,却给基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压力。
前几天,一位在基层单位打拼多年的朋友,满脸倦容地找我吐槽。原来是上级正在全力推进一项重要业务,要求各部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我心里纳闷,毕竟一直强调要给基层减负,禁止随意考核排名。朋友苦笑着说,上级没直接考核,只是通报各地工作数据。可这一通报,数据落后的单位领导坐不住了,马上带着职工没日没夜地干。
乍一看,上级这种数据通报的调度方式,好像挺合理。从合规角度讲,它避开了考核、排名这些敏感操作,完全能解释成推动工作、增强信息透明度的正常做法。从工作效果看,确实能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让大家行动起来,对工作有明显的督促作用,就像给基层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
但往深了看,这方法给基层带来的负面效果很严重。和以前的定量考核比起来,差别特别大。以前定量考核的时候,考核指标清楚又细致,基层单位就像在有明确赛道和终点线的跑道上跑步,达到规定标准就算完成基本任务,之后再提升就是加分项。就算排名不靠前,完成基本要求也能交差,工作目标和界限都很清晰。
可现在只通报数据,看似没强制要求,却让基层单位像在没有方向标和终点线的荒野里摸索。没有明确的任务标准和完成界限,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干才对,也不清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工作。这种不确定性,让基层工作陷入混乱的“试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没用的尝试上。
单位领导看到自家数据不如别人,攀比心作祟,焦虑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这种焦虑又迅速传给下属干部,要求大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加班加点、你追我赶。结果,基层单位“内卷”得越来越厉害。就说我这朋友,这半个月天天熬夜加班,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工作和生活完全失衡。
上级这招看似一举两得,通过通报数据,轻松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推动了工作,还巧妙避开了违反基层减负要求的风险。但从基层的角度仔细想想,虽然数据能让人清楚看到工作进度和差距,可带来的压力大得像泰山压顶。为了提升数据,基层单位常常陷入大量重复劳动,原本合理的工作节奏全被打乱,单位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基层干部长期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身体被过度消耗,心理负担也重,身心疲惫成了常态。
再往深里琢磨,数据虽然能反映一些工作情况,但绝不能简单地把它和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工作作风、能力、质量划等号。从数据解读来说,同样一个指标,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理解和解读可能完全不一样。从时间维度看,阶段性数据和长期目标经常有矛盾。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和工作重点也不一样,工作进度自然有快有慢。光看阶段性数据,很难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工作的实际成效。而且,过度关注这些“死板”的数据,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会抑制基层单位的创新能力。干部们为了提升数据成绩,把大量精力花在表面的数据提升上,却忽视了真正能提高工作效能的创新方法。时间长了,干部就变成了只会机械处理数据的“数据员”,工作变得死板、没活力,没了该有的热情和温度。
我们不是不理解上级用这种调度方式的初衷,也承认它短期内对工作有积极作用。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压力传导机制给基层带来的负担实在太重了。当然,基层也不能拿“基层减负”当借口,要求上级别调度、别督导。要是没了有效的监督,基层单位自己安排任务,很多工作肯定会因为没人管而敷衍了事,最后严重影响民生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在基层减负的大环境下,我们特别希望上级单位在调度工作的时候能好好反思、做出调整。要更坚定地注重结果,把重点放在实际工作进度和成效上。这就需要上级找准技术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点,全面优化调度模式。评估工作成效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千万别只看数据通报就给基层工作质量下结论。同时,上级不能只知道督促,更要做好指导、支持、保障和关怀工作。不能通报完数据就把责任和压力都推给下级,而是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给出有用的指导意见,帮下级明确工作方向,一起想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还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合理调配人才、资金等关键资源,给基层实实在在的支持,让各地区工作能平衡发展、整体提升,真正让基层干部在一个合理、健康的环境里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