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诈立,还是兵以仁立?

良陆海 2024-09-14 20:26:47

世人皆知“兵以诈立”——那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所在,却很少有人听说过“兵以仁立”。“诈”“仁”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字眼,既然“兵以诈立”,又如何能够“兵以仁立”呢?两者显然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命题。然而,思想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存在了。

具体而言,在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诸子时代,“兵以诈立”仅代表正统兵家思想,而儒、道、法、墨等各家均有自己的兵学主张。其中,“兵以仁立”便是儒家兵学鲜明的核心思想。荀子在《议兵篇》中以其滔滔雄辩,驳斥“兵以诈立”,并为儒家兵学正名,堪称经典。他讲,“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的话没有半点错误。由于儒家思想逐渐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兵学观对后世中华兵学的影响非常大,《三略》《六韬》乃至清末民初的《曾胡治兵语录》等后世兵书无不具有浓重的儒家色彩。而正统兵家的“兵以诈立”也没错,《孙子兵法》既然被视为“兵家圣经”,自然有其道理在。事实上,这种明显分野完全可以用更大的理论框架融为一体,即治兵以仁、用兵以诈,两者皆属兵学范畴,且都十分重要。正如唐《太白阴经》所讲,“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

以现代军语观之,“兵以诈立”是用于对敌作战的,“兵以仁立”是用于军队建设的。对外须“诈”,不诈无以取胜;对内要“仁”,不仁无以成军。两者泾渭分明,各有所指,且皆非常重要,分别服务战、建两线,共同支撑军队大业。最忌讳的是,两者交叉甚至反方向用力,那叫“乱军引胜”。当然,放在今天的语境中,“仁”又可以解释为“诚”。对于和平时期的军队与军人而言,“诚”至为可贵,即:对国家要一片赤诚,对事业要一片忠诚,对组织要一片恳诚,对同志要一片真诚,对工作要一片热诚。

0 阅读:14

良陆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