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皇帝朱常洛,苦熬38年好不容易爬上龙椅,在位仅一月去世。

星红岁月吖 2025-02-20 15:33:54

1620年七月,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病逝;次月皇太子朱常洛下旨大赦天下,登基称帝,改元为泰昌。

让人没想到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儿子登基后称帝居然仅在位30天,成为明朝历史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八月初一,朱常洛正式登基,看上去丝毫没有生病的迹象。

而且朱常洛还曾在七月二十二日与二十四日,拿出200万两白银犒劳辽东的将士们,让朝野上下都非常感动。

然后朱常洛登基仅仅十天后,便开始一病不起。

连第二天的万寿节庆典都直接取消,八月二十八日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十三人入乾清宫,并且将皇长子朱由校给叫来见这些大臣们,颇有“托孤”的意思。

次日,内阁大臣们又进入乾清宫探望朱常洛,朱常洛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便开始安排后事,让诸位内阁大臣们要好好辅佐皇长子。紧接着朱常洛又问自己陵寝的事情,等到一切都安排好以后,便吃了鸿胪寺给自己献上的红丸。

九月初一,朱常洛病逝。

朱常洛可以称为大明最苦命的一位皇帝:

生母出身低微,以至于母子都不受待见

虽是皇长子,但是因父皇宠爱郑贵妃,以至于本该是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是悬而未决。苦熬38年,终于登上了皇位。

结果在皇位上仅仅一个月便病逝,就连死因至今成谜!

这到底是为何呢?

01 子凭母贵

朱常洛的母亲原先是太后宫里的一位宫女,万历皇帝在前往生母李太后宫里的时候一眼便看中了宫女王氏,而宠幸了她。但是万历帝谁也没有告诉,只是在内起居注上记载了这件事情,王氏自然也不敢提,不过王氏手里有万历帝宠幸自己时赏赐的实物为证。

仅仅被宠幸这一次,王氏便身怀有孕,一开始还能瞒着,但是等到月份大了便瞒不住了。王氏便不得不告诉太后自己被皇上宠幸的事情,此时万历帝的皇后王氏、昭妃刘氏虽然入宫早但是都没有怀孕生子,李太后盼子心切,便让儿子将王氏封为王恭妃。

万历十年八月,王恭妃生下万历帝皇长子朱常洛。

虽然万历帝不喜欢王恭妃,但是朱常洛毕竟是自己的长子,一开始还是疼爱有加的。但是等到皇三子朱常洵出生后,一切都变了。

朱常洵是万历帝最宠爱的贵妃郑氏所生,子凭母贵,自然万历帝对皇三子是格外重视。

郑氏原本是淑嫔,因为长得非常美艳,性情乖巧灵敏,通诗书、懂音律、喜欢吹奏乐笛萧,而得到了万历帝的盛宠。

万历十一年,郑氏被直接破例封为郑贵妃。

在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以后,更是母凭子贵直接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此时的郑贵妃,已经比王恭妃等级上高了两级。

在后宫之中,向来是母子为一体,互相影响的。

郑贵妃如此破格被晋封,让满朝文武有些不满。

郑贵妃得宠生下皇子被晋封确实也理所应当,但是王恭妃为万历帝生下皇长子,理应成为众妃之首,地位上高于郑贵妃。但是王恭妃即便是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地位上也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郑贵妃后来者居上,岂不是有违宫规吗?

诸位大臣便纷纷劝说万历帝,不要做有违祖制的事情。

然而又有流言传出:郑贵妃得宠,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帝便想要将朱常洵立为太子,这样郑贵妃日后便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太后。

所以人们便开始猜测,万历帝之所以将郑贵妃封为皇贵妃,其实就是为了废长立幼而做准备的。皇后并没有生下嫡子,而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地位又比王恭妃高出很多,她生的儿子岂不是能名正言顺被封为太子吗?

大臣们也在感叹,这位郑贵妃绝非等闲之辈。

同时也在为王恭妃打抱不平,大学士申时行等人便以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五岁为由,联名上书,希望皇上能早立太子,以此来打消郑贵妃的非分之想。

没想到万历帝看到大臣们的奏疏以后,只是笑了笑,在奏疏上写道:长子尚且年幼,再等上两三年也不迟。

大臣们顿时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万历帝已经被郑贵妃迷得神魂颠倒,很可能会做出有违祖宗成法的事情。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明太祖朱元璋早就在《皇明祖训》上说的很清楚:兄终弟及,必须要立嫡;庶母所生,即便是长子也不能立。若皇后无子,便“无嫡立长”。

皇后王氏一直无所出,只能是按照“无嫡立长”的祖训,将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

但是万历帝如此,让满朝文武很是不安,事关江山社稷,哪怕是掉脑袋也要劝谏。为此,一场长达十五年的立储之争,正式开始。

02 姜应麟着实“坑了”万历帝

朝中大臣们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分为三派:

一派是“正统派”,坚持按照祖宗成法,将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这一派的人数是最多的。

一派是地道的投机家,他们是郑贵妃的家人,以及支持郑贵妃的皇亲国戚,这些人其实就是为了讨好万历帝与郑贵妃,想方设法修改皇明祖训,然后拥护朱常洵为太子。这一派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影响力很大,毕竟郑贵妃炙手可热。

第三派大多都是手握实权的朝廷重臣,他们的态度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坚持正统礼法,有时候则又为郑贵妃说话。而大学士申时行便是这类人,这一排虽然人数最少,但也不容忽视

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自然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则首发上奏折,请求万历帝将王恭妃晋封为贵妃,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

万历帝看到姜应麟的奏折非常生气,将姜应麟狠狠地斥责了一顿,并且将其赶出了京城,贬到大同做最低等的官吏—典吏。

虽然姜应麟被贬,但是他并不为自己做出的事情感到后悔,而且还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万历帝在训斥姜应麟的时候,谕旨中说了一句“立储自有长幼”,虽然这可能万历帝气昏了头一不小心在谕旨中写上的,但也算是万历帝对立储的问题做出了正面的回答,就是“立长不立幼”,这让正统派抓住了万历帝的小辫子,好继续进言。

紧随其后,劝谏万历帝将皇长子立为太子的奏疏不胜枚举。

万历帝一开始还没当回事,但是时间久了看到大臣们都将自己那句“立储自有长幼”加以引用,才知道自己被姜应麟给“坑了”。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一言九鼎,又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反悔。

万历帝为此恨透了姜应麟,之后即便是谁来为姜应麟求情,万历帝都会非常生气。

03 他是宫人所生

因为请求将皇长子立为太子的呼声是越来越高,让万历帝有些招架不住。便进行强行压制,但是事与愿违,奏折还是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而那些站在郑贵妃身边的人,也不敢正面站出来与正统派为敌,只是在暗地里活动,这让万历帝孤立无援。

与此同时,朝堂上呼吁立长的事情传到了后宫之中。

李太后在得知儿子有了“废长立爱”的心思后,便问皇帝:“你为何不将长子立为太子?”

没想到万历帝居然对生母说:“他是宫人所生,不便册立。”

此言一出,让李太后非常生气:“你难道忘了你也是宫人所生吗?”

李太后原本也是宫女,得到嘉靖帝宠幸后得以怀孕生下万历帝。自己的儿子本就是宫人所生,没想到他居然嫌弃自己长子生母的出身?这让李太后是又生气又失望。

万历帝这才知道自己惹母后生气了,便直接跪下请罪,一直到母后不生气了才敢起身。

此事后,万历帝便甚至长子在母亲心中的位置,更加不敢提“废长立爱”之事。

04 内阁大换班

万历十八年,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七岁半,若是按照虚岁的话已经9岁。按理说若朱常洛是太子的话,早就该出阁讲学,但万历帝丝毫没有那个意思,这让大臣们感到很是不安,若是不早些出阁讲学的话,日后如何跟朝中的文臣们交流呢?

所以在正月初一,申时行在见到万历帝的时候,再次提出立太子一事。

但万历帝还是不同意,借口说长子尚且年幼,册封太子的典礼又复杂,会将长子折腾坏了;等到长子再长得健硕一些,再行册立。

申时行见万历帝还是坚决不肯,便以退为进,让朱常洛能出阁读书。

出阁读书只是一种形式,若是万历帝能答应的话,虽然没有正式册立长子为太子,但实际上等同于承认了长子就是太子。

万历帝又怎么会不懂申时行的目的呢,所以显得很不耐烦,直接将申时行等人直接赶了出去

册立太子是朝廷大事,大臣们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京城的官员们纷纷给四位内阁大臣施压,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名望尽快促使万历帝将长子立为太子。

申时行四位内阁大臣便以“无法向百官”交代,而直接向万历帝递交了辞职。

万历帝当然知道此时绝对不能同意四位内阁大臣的请辞,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有谁敢站出来入内阁呢?无内阁大臣,朝廷之事谁来处理?

正当万历帝左右为难的时候,郑贵妃的兄弟郑国泰直接站了出来,说郑贵妃也曾跪在皇上的面前请求立长子为太子,但是皇上就是不肯。

郑国泰此举无非就是将郑贵妃给摘出来,告诉群臣皇上不将长子立为太子跟郑贵妃没有关系

在此情况下,万历帝便硬着头皮说:我确实无意废长立幼,之所以不将长子立为太子是因为不想受到群臣的要挟。我答应你们,只要一年内无人再提及立太子一事,我便按照约定,将长子立为太子;只要是有谁违背,立储的事情便要延后。

就这样,大臣们便等着一年之期。到了十月份,工部的一位负责各项开支的官员,因为要提前编造预算,所以便请万历帝能批准在册封太子典礼上的一切开支。

没想到,万历帝抓住这个把柄,直接将立储的事情直接延后。

这摆明了就是万历帝在耍无赖,满朝文武对此都非常不满。

今天会偶,申时行、许国等三位内阁大臣联名上疏,奏请立长子为太子一事。这份奏疏并不是申时行写的,而是次辅许国,许国将申时行的名字放在了第一位,毕竟申时行是首辅。

不过申时行并不知道他的名字被写在首位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大规模的抗议让万历帝非常生气,申时行得知后便给万历帝写一道揭帖(揭帖与奏疏唯一的不同是,揭帖的内容只能君臣二人之间知晓,其他人都不可随意拆阅)。

但是因为万历帝的疏忽,直接将申时行的揭帖同其他的奏疏一起转给了内阁。

申时行的揭帖便到了许国手里,许国打开一看是申时行在跟万历帝解释自己并不知道奏疏中自己名字在首位的事情。

许国便毫不客气地将申时行的揭帖内容抄录公布,一时间朝野上下为之哗然,都认为申时行是一个表里不一样、卖友误君的小人。

其实申时行这样做其实也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对皇上与大臣们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只是因为自己方式太过,而遭到了群臣的非议。此时的申时行已经名誉扫地,即便是辩解也无人相信,申时行只好辞官归乡。

不管申时行如何,许国既然知道揭帖是不能公开的,但许国还是这样做了。所以在申时行辞官以后,迫于压力,许国也只好辞官。

由册立太子之争而导致内阁大换班,让万历帝也明白了两件事:

一件事情是,暂时不会再有人催着万历帝立储;

另一件事情是,若是自己再提出废长立幼的话,势必有更多的人反对。

申时行与许国的辞官,让储君之争暂时陷入了僵局。

万历二十一年,万历帝将回家养母的王锡爵给召回京城,担任首辅一职,出来稳定局面。王锡爵任首辅以后,便给万历帝写了一封揭帖,敦促万历帝尽早做出决定,立太子一事真的不能再拖了

05 朱常洛得以出阁讲学

过了没多久,万历帝为了不立长,想了一个馊主意:要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亲王,而不是册封太子。万历帝是这样跟王锡爵解释的:

我知道祖制“立嫡不立庶”,皇后还一直未有所出,但皇后还年轻,万一哪一天怀孕生下嫡子,岂不是要有两位太子了吗?所以我才一直没有决定,我暂且将三位皇子都封为亲王,等到过几年,确定皇后确实没有生育的话,再行册封不是两全其美吗?

王锡爵对此感到非常意外,但是他既不敢得罪万历帝,又不敢得罪群臣,所以便草拟了两道谕旨:一道是让皇长子拜皇后为嫡母,二是将三王并封,但是明确立嫡立长的时间。

第一道谕旨万历帝答应了,但是第二道并没有给出明确时间。而是直接将三王并封的谕旨给发了出去,没想到朝臣们丝毫不让步,纷纷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批评万历帝:言而无信,坚决反对册封三王。

万历帝的这一决定让王锡爵陷入难以自拔的尴尬局面,正是在满朝文武的责难中,王锡爵决定破釜沉舟,恳请万历帝坚决要收回“三王并封”的谕旨,一时间让万历帝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就这样,三王并封的提议仅仅不到十天的时间便寿终正寝。

在万历帝提出“三王并封”时,朝中官员纷纷上疏反对,其中最为疾言厉色地便是吏部员外郎顾宪成,顾宪成对立储的宗法制度进行全面的剖析,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地反响,群臣们趁此机会纷纷上疏,让万历帝直接招架不住,便将顾宪成直接罢免,送回老家。

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彗星入紫薇垣,在这样的现象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王锡爵便趁此机会给万历帝上了一封奏疏:

“天以皇上为子,皇上以太子为子,天子之象帝星,太子之象前星,亦今禳彗第一义,莫如册立。” “外廷以固宠阴谋,归之皇贵妃,恐郑氏举族不得安,惟陛下深省。”

王锡爵言真意切的奏疏让万历帝有所触动,再考虑到如今的形势,不得不作出退步。

万历二十二年二月四日,皇长子朱常洛终于得以出阁讲学,此时的朱常洛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已经朝着太子之位迈进了一大步。

06 被立为皇太子

万历二十九年,长子朱常洛已经20岁,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也已经16岁,但是都没有结婚,万历帝也没有为其筹谋婚事,这确实是非常奇怪的。

已经经历十五年立储之事的万历帝实在是心力交瘁,在首辅再次提出立储之事时,便直接答应将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而另外四个儿子则全部封为亲王。

其实万历帝这次之所以答应的如此畅快,除了群臣施压以外,其实跟郑贵妃有关系。这段时间恰好是郑贵妃惹怒了万历帝,二人在闹矛盾。估计郑贵妃也没想到,自己受冷落的时候,居然“成全”了旁人。

就这样,朱常洛苦熬了20年终于名正言顺成为太子。

虽然朱常洛被封为太子,但是因为生母并没有能力为自己撑腰,其实日子并不好过。甚至传出万历帝要换太子的谣言,还有人进言说,郑贵妃与福王朱常洵想要加害太子。

但不管日子再难过,朱常洛都要坚持。

万历三十九年,朱常洛生母王恭妃病逝,大学士高叶提出要厚葬王恭妃,毕竟是太子的生母。但是被万历帝给拒绝了,朝臣们再进言,万历帝才勉强将王恭妃晋封为皇贵妃。

虽然生母已死,但好歹被晋封皇贵妃,也就是说太子的生母与皇三子的生母位份等同,谁也不必谁高贵了。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帝病逝,紧随其后,皇太子朱常洛登基称帝,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朱常洛因为从小就不得父皇宠爱,到了十三岁才被允许出阁读书,又因为常年经历坎坷,所以登上皇位之前一直都是孤独压抑的,无处寄托的朱常洛只能纵情酒色,身体是越来越差。

新帝登基后,为儿子争储失败的郑贵妃便转而巴结朱常洛,为朱常洛挑选了八位能谈会唱的美人。本就贪恋酒色的朱常洛将八位美人全部收下,更加钟情于声色。朱常洛本就身体虚弱,如此一折腾,便直接病倒了。

御医岁朱常洛的病也是束手无策,便让官宦崔文升给朱常洛治病,结果崔文升给朱常洛开的是泻药,让朱常洛一晚上便拉肚子三四十次,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崔文升原本是郑贵妃的内侍,所以朝臣们都认为是郑贵妃故意指使而为之。

郑贵妃迫于压力,只能是移居慈宁宫,并且被封为太后的命令暂停。

八月二十三日,在朱常洛身体越发沉重之时,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要向皇上进献丹药;二十九日朱常洛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突然想起来李可灼进献丹药的事情,便将内阁大臣入乾清宫交待后事,交待完以后便将红丸给吃掉了。

但是没多久,朱常洛便病逝了。

吃了红丸没多久朱常洛便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朱常洛是中毒而死。

但也有人认为,此时的朱常洛已经油尽灯枯,吃不吃红丸都是一样的结果。

至于朱常洛是正常病逝,还是死于红丸一直尚未有定论。

结语

朱常洛苦熬二十年才做到太子位上,又苦熬十八年登基称帝;然而仅在皇位上一个月,便命丧黄泉,究竟是病逝还是被红丸夺去了性命还尚未定论,实在是令人唏嘘。

朱常洛长子朱由校登基后,便将郑贵妃幽禁起来,长达十年的时间,郑贵妃最终在冷宫孤寂中病逝。在郑贵妃死后,其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杀死。

若是朱常洛泉下有知的话,对于这些仇人们的结局,或许心里能欣慰许多吧。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