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争端升级后,旁观已久的印度察觉机遇降临,意图夺取中国商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展现出强烈野心。
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在2025出口贸易促进会表示,面对全球贸易对抗,印度需解决分散状态,加速产业整合与印度制造,以贡献于全球领导地位。
印度智库报告指出,美对华加征关税及打击中小跨境电商包裹为印度带来契机。印度拥有超10万家外贸中小企业,可借此机会发展外贸,抢占中国海外市场份额。
莫迪政府认为,中国面临美国145%关税,而印度仅26%,此关税差异为印度带来竞争优势,使其能夺取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莫迪政府视美国关税战为机遇,尽管印度受影响,但认为这利于印度制造业发展。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受打压,印度应趁机推进“印度制造”计划,迈向产业强国。
然而,正当印度为此自鸣得意时,美国迅速给其浇了一盆冷水。
印度服装制造业协会首席顾问称,虽受关税影响,印度商品在美售价优于中国商品,但美国零售商并不接受,且提出严苛要求。
美方称印度商品质量不稳、良品率低,存在交易风险。尽管特朗普总统目前对印关税仅为10%,美方仍不愿承担额外成本,要求印度制造商再降价10%。
美国商人重视利益与稳定,印度虽欲借关税战夺中国在美国市场份额,短期具优势,但因其商品良品率低、成本高,难以赢得其他国家采购信任。
印度商品竞争力不足,主要源于其行政区域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及行政效率低下,致使产业未能如中国或东南亚般集群发展,从而限制了商品成本的降低。
印度纺织业为解决农村4500万就业,散布城乡,致其半工业化、半手工作坊,商品质量不一,竞争力下降。
国家实现产业升级,仅凭等待历史机遇不足,关键在于预先做好人才培养、基建及行政资源提升等准备,以有效承接并把握机遇。
尽管印度因特朗普关税战迎来所谓机遇,却未做好准备。美国无意将高端制造业转移他国,因此印度企图借机成为产业大国的计划,仅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