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尔斯克的战场上,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正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法纳西耶夫卡,俄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成功摧毁了乌军的几组无人机小队,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扫清了障碍。这一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俄军的士气,更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日清晨,前线传来捷报:俄军成功夺回了该地。而在切尔卡瑟科诺佩尔卡和斯维尔德利科沃,双方也打得十分火热,俄军靠着强大的火力优势重创乌军补给线,进一步限制了其行动能力。然而,乌军并未放弃抵抗,战斗仍在继续。
泽连斯基仍希望占领库尔斯克作为谈判筹码,然而情况却对乌方十分不利。尽管乌军向该地集结了12个旅,试图依靠“人海战术”来抵抗俄军的进攻,但其还能坚持多久却是一个未知数,大批士兵正逃离战场。
据乌方数据显示,约20万乌士兵在战斗中选择了逃离,战场上的消极情绪和逃避行为不断蔓延。就连在波兰接受北约训练的1.3万名乌士兵中,也已有上千人失踪。乌军第157机步旅中,近三分之一的士兵选择逃离。
而面对俄军的强烈攻势,乌方不得不从后方抽调兵力增援前线,但这些后备部队的战斗力令人堪忧。许多新兵缺乏足够的训练,部分士兵还患有慢性疾病,甚至还有精神病患者。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战斗表现和行动能力,使得本已紧张的乌克兰军力更加捉襟见肘。
更严重的是,一些部队甚至出现了兵变,约5万名士兵拒绝执行作战命令,军纪涣散的情况愈发严重。这种局面迫使乌总统府不得不亲自抓人,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扭转乌军的劣势。
俄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近7个月的战斗中,乌军15个战斗旅几乎全军覆没,大量悍马和防地雷反伏击车辆也难逃厄运。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不仅折射出双方交战的白热化,更凸显了俄军在火力打击和战略布局上的绝对优势。
而在战场外,俄方也几乎赢得了胜利。在与特朗普通话之后,美俄迅速敲定在沙特进行会谈,美国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和中东特使将参与本次谈判。俄方虽然尚未明确公开参与会谈的具体官员,但从其与美国的外交互动中可以看出,俄对此次会谈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
俄外交部积极回应美国的倡议,拉夫罗夫与鲁比奥的通话就是一个重要信号。双方同意保持定期联系,为普京和特朗普的会晤做准备。另外俄方还表示,在双方协商一致后,特朗普可以随时访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俄这次的对话和此前一样,既没有邀请乌克兰也没有邀请欧洲。尽管泽连斯基对此十分不满,并强调作为俄乌冲突的直接当事方,乌克兰必须参与任何涉及冲突解决的和平协议。否则,协议将缺乏合法性和可行性。
但他同样也认清了现实,表示如果欧美国家能为乌提供安全保障,确保乌方不会被抛弃,他愿意在此前提下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这一态度的转变,标志着乌克兰在这场冲突中已逐渐失去主动权,泽连斯基只能求和。
当前美俄主导的俄乌谈判与慕尼黑协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一协定的签订过程中,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与的情况下,就擅自决定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
乌克兰和欧洲国家在谈判中的地位相对弱势,缺乏足够的话语权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这与当年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会议中的处境极为相似。美俄的“私谈”或许早已注定,而乌克兰和欧洲的抗议,似乎只是这场大国博弈中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