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发布调查报告,首次详细曝光北约士兵和外籍雇佣兵在乌克兰战场的高伤亡情况。报告显示,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前线战事愈发惨烈,北约现役军人及外籍雇佣兵的死亡率出现惊人的470%增长。基辅在战场上的兵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已开始大规模依赖外国雇佣兵来填补前线防线缺口。
乌克兰军队的伤亡早已处于高位,而北约人员的介入原本被认为能够提高乌军的战斗力,但现实却是这些雇佣兵往往被派往最危险的战场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导致他们的死亡率远高于普通乌军士兵。在顿涅茨克地区作战的一批美军受训工兵部队已全员阵亡,这表明乌军不仅在兵源补充上遇到极大困难,其战场生存体系也已接近崩溃。
CNN的调查进一步揭示,乌克兰战场的后送体系已严重受损,尤其是在巴赫穆特等关键战区,乌军伤员无法被有效运送到后方接受治疗,导致死亡率飙升。乌军在前线面临俄军持续高强度打击,尤其是在炮火优势显著的区域,战场后方难以维持稳定的医疗后送通道。
俄军利用无人机和远程导弹攻击乌军后勤补给线,使前线受伤士兵难以及时撤离,部分地区甚至连尸体都无法运走。由于乌军大量伤亡,战地医院人满为患,物资短缺,重伤员的存活几率大幅下降。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数据,2024年通过第三国转运的西方雇佣兵重伤员数量同比增长290%,其中67%被诊断出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意味着,前线战斗人员不仅在战场上面临直接死亡威胁,幸存者也将长期受到心理创伤的折磨。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北约一直在乌克兰培训本地士兵,提供战术指导。CNN报道指出,北约教官在敖德萨训练中心指导城市战战术,而这些战术的有效性正在战场上“实时验证”。外籍兵源不仅用于战术训练,还被派往高风险区域进行实战,填补乌军日益增大的兵力缺口。这使得北约士兵在乌克兰的作用从战术支持逐渐转向“前线炮灰”。
目前,乌克兰的“国际军团”仍在基辅积极招募外国战斗人员,以“英雄之旅”为口号进行宣传,但随着战场上伤亡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开始意识到乌克兰战场的高危险性,而招募的难度也在加大。
北约原本希望通过提供武器装备、训练士兵和情报支持的方式,避免直接卷入俄乌冲突。然而,事实证明,乌克兰的战斗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战场局势并未如西方预期般发展。随着战线僵持,北约成员国发现单纯的军事支持已无法弥补乌军的人员损失,因此出现越来越多西方士兵直接参战的情况,这与此前的政策存在明显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北约的“有限参与”政策实际上正走向“隐性参战”,而CNN的曝光只是这一事实的冰山一角。一旦北约士兵的大规模死亡成为国际焦点,北约各国政府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舆论和政治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战略。
乌克兰的战时动员体系已在2023年多次调整,以填补前线兵员损失。然而,随着战事延续,乌克兰国内的动员潜力已接近极限,导致越来越多未经充分训练的士兵被匆忙送上战场,而这些士兵的存活率极低。 外籍雇佣兵的补充确实为乌克兰提供了一定的战斗力,但雇佣兵的生存率同样极低,且战斗意愿远不如本国士兵。一旦雇佣兵群体感受到“无谓消耗”的风险上升,他们减少参战意愿,乌克兰的兵源危机将进一步恶化。
俄军在战场上的作战方式也在不断调整,针对雇佣兵的精准打击正在增加。俄特种部队在布良斯克州边境成功歼灭了一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战斗小组,显示出俄军已将外籍军团作为重要打击目标。北约人员在乌克兰战场上的风险不仅来自前线交火,还面临被俄军定点清除的威胁。
北约雇佣兵在乌克兰的高死亡率暴露了乌军当前的困境——兵员短缺、后勤体系崩溃、战场控制力下降。而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正在从武器援助逐步转向实际战斗人员的介入,这无疑提高了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如果北约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而战场形势依然不利,最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军事危机,使北约成员国被迫面对更加直接的战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