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五千年泱泱中华历史上,是源远流长最传统的文化,它博大精深,彪炳史册。它既函育了中国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它又深刻积聚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它既孕育了中医养生学说的精髓,它又融汇了文化艺术的审美情韵。它与时代同发展,它与地域共风情,它与民族同昌盛,它与民俗同繁荣。总之,一句话,饮食文化是融贯神州赤县的茫茫九派,是刻进寻常百姓骨子里的蔚蔚大观。

不谈众说纷纭的“八大菜系”,不论民间珍藏的万种烹饪技艺,也不说制作菜品的繁复佐料,单是食材又有哪个说得全,道得尽呢?民间百姓常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跑的除了汽车,河里游的除了轮船,其它万事万物皆可烹调成食,制作为菜。即使是泥石竹木,哪一样不可制作成美味佳肴呢?“泥裹叫化鸡”、“玉兰氽里脊”、“香椿煎鸡蛋”等等,当然还有“菊花溜肉丝”、“茉莉戏银鱼”等众多的花卉菜系。百姓们为了丰富餐桌,可谓是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他们穷尽一生都在追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上殚精竭虑,胼手胝足。从最早的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初始的生吞活剥,到后来的圈养池蓄,中华民族似乎从未停驻过对饮食的不息追求,从未放弃过对烹调的精心研制。为了一裹腹欲,富贵可以屈身卑微,穷困可以赴汤蹈火。千百年来人们对满足口腹之欲的俚俗颜语俯拾皆是,张口就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家有隔夜粮,心里不慌张。”就连揭竿而起的绿林好汉们所追求的也是,“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那么,我就沿着“一勺一筷,品味世间百态。”的思路来下笔成文吧。
二.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母亲一生共生下10个儿女,因流产和病夭一男一女便剩下了我们四女四男。我上面4个姐姐,下面三个弟弟。多子女的家庭如果是富裕之家还好,可我们家偏偏就极度贫困。父亲曾是国民党部队的军医,解放后被安置在长沙公立学校当校医,工资不高,母亲后来也随迁在父亲工作的学校食堂做炊事员,工资亦不高。按10口人计算每月平均收入不到10元钱,这样的标准放在城市里,生活自然显得十分拮据。但好在那时城市是计划供应,我们家除那些配给不多的鸡鸭鱼肉外,粮食和搭配的诸如红薯豆类的副食,是一定要买回来的。家里吃的是定量缽子饭,从三两到一两不等,但尽管如此,我们子妹都极孝顺父母。父母要上班工作,下班还要开荒种菜,洗衣浆纱,怕父母吃不饱,我们在家的子妹们便总要将自己的那份饭拨一口或一筷到爸妈的饭缽里。有几次爸妈发脾气了,不准我们往他们的饭缽中再拨饭了。我们嗫嚅着说,我们吃不了那么多,剩下可惜了。我们知道爸妈最是简省,从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每每我们没吃净的饭碗菜碟,他们还要或用手刮刮或用开水冲刷下缽中的饭粒菜屑,然后倒进口中吃干净,只差舔盘缽了。

虽然我们家的日子紧巴巴的,但母亲对邻舍和她娘家的乡亲却从不吝啬。我们楼上有个手肢残缺的老奶奶,她儿子因犯鸡奸学生的罪孽被抓去坐牢了,老奶奶便靠检破烂为生,常常是半饥饱。母亲总让我们上楼往她家送一碗半升白米或三两个红薯,有时家中做了好饭菜,母亲还总把那个老奶奶请到家里饭桌上,为她添饭夹菜。我们子妹有嫌她手脏,身上有异味的,嘟噜着不高兴。母亲等那个老奶奶走后,就斥责批评我们,千万别嫌贫爱富。母亲说老奶奶有几次饿昏在外,实在可怜,她儿子是她守寡养大的,原是讲师,也是极风光的,只是一时犯浑被抓走了,我们是她的邻居,不能看着她饿死呀。
还有一次大雪天的傍晚,我们家来了母亲娘家的一个老头,母亲连忙把他让进屋,拍去他满身的雪花,让他坐在火炉旁后,母亲便连忙量米煮饭给他吃。那个老者颤颤巍巍地揉着他糜烂红肿的双眼,他对母亲说他已饿得吐清水啦,他让母亲别把饭煮稀了,多放把米把饭煮硬些,有没有莱不要紧。他还对母亲说早上在大队吃了一缽子水煮饭,尽是米汤糊糊没有几粒米,几兜尿放尽,肚子也就空了,现在又冷又饿浑身打颤。母亲答应了他,连忙煮了一大缽子热腾腾的硬饭端给他,还把我们家计划供应春节吃的腊八豆,专门为他炒了大半碗大蒜叶腊八豆。那个母亲让我们叫着彭伯伯的老者,吃得满头大汗,一个劲地感谢母亲,说他半年来头一回吃了餐饱饭,还是硬爽爽的白米饭,实在是太过瘾了。彭伯伯边擦汗边眯缝着糜烂的、流着泪的一双红眼对母亲喋喋不休的说着。他的这副神态又使我眼前浮现出另一副画面来,同样是一个老头,但画面中的那个老头却更显单瘦,更显可怜,也更加老迈龙钟。
长沙的七月骄阳似火,酷热难挡,那次母亲带着我舟车辗转去望城县一处叫“洗心寺”的庙里求饮神水。母亲从她工作的食堂一个厨工口中得知,长沙挨边的望城县有座倾塌的破庙,那座叫洗心寺的破庙,从前也是香客如云,晨钟暮鼓,青灯早课,十分地热闹。公社化一来,寺庙里的和尚被谴散后,庙宇烟消火灭,墙倒屋塌,只有倒了半边的大雄宝殿那屋檐挂着的铃铛在风中仍日夜令人惊悚地响过不停,似是在追寻过去晨钟暮鼓的缈缈余音。但一段时日洗心寺却突然火了起来,据说破庙来了个盲眼的和尚,他有搅水成神的夲领。和尚每日于半夜后、黎明前,打坐在破庙一处神龛下,手持一破碗,碗中有半碗混浊的水,他口中念念有词,乌黑的手指总在水中搅来搅去。只要有人饮了他那碗中被他手指搅过的混浊的水后,百病皆除。但求饮神水的信众须半夜三更,手持一升白米前往破庙,挨人等候喝饮盲和尚那手指搅过的半碗神水。晨曦朦胧,天刚放亮,那盲眼和尚便离庙而去,且渺无踪迹。这事听起来十分的玄乎,然信众如云,人们经常是要舟车辗转,还要在破庙里等待半夜三更,才有可能挨人排队,奉上半升白米,求饮到神水。
那日,我母亲带着我和三三两两陌生的信众一样,在破庙中手举忽明忽暗的烛光等候到半夜之后,挨到我们来到那盲和尚跟前时,母亲唤醒眯眯瞪瞪的我。我揉了揉腥松的眼睛,依希看见那是一个打座在神龛下边阴湿地砖上的盲老头。他身形瘦小佝偻着,上身光裸着皮搭皮的胳膊和肚子,下身仅一条褴褛的裤衩,左手持一个破了一个口子的碗,右手指在碗中不断搅着,口中念念有词不知在嘟囔着什么。他身边有一个布口袋,求神水的人须先把带来的一升米递到那盲和尚手中,盲和尚用手托了托捏了捏那升米后,就把米倒进他身边的口袋,然后又从他的那只口袋中抓出一把米,放进信众的口袋中,递还给信众。之后那盲和尚让信众伸过头去,他左手摩娑着信众的头,右手端起身边那半碗神水递到你嘴边,让你喝上一口,再交代你回去后,按他给的单方将他给的米和药熬在一起,喝上七天,你的病便可痊愈了。我在母亲的嘱咐下颤颤惊惊地伸过头去,那盲和尚却连我的耳朵都捏了两下,口中念叨着什么,我却一个字都没听清,只惊魂未定地将他递在我嘴边的水喝了一小口,赶紧扯着母亲的衣下摆落荒而逃。黑暗中母亲一手牵着我,一手紧抓着剩余的那点米,踉踉跄跄地走出那处破庙。母亲很是欣喜地告诉我,那盲眼和尚给了我治疗眼睛的单方,还夸了我生得很有福相,前庭保满,耳轮厚实,长大定是个有福之人。
望城洗心庙里,盲和尚在半夜三更给人喝饮神水的事,很快就被当地政府揭穿取缔了。那只是被谴散的一个老和尚,因抗不过饥饿而设置的一场骗局。那神水压根就治不了什么病,之所以也有三两个病人喝了他破碗中的神水,喝了按他给的单方熬制的药汤而病情转好,那也只是瞎猫碰上死老鼠,偶然撞上的。但信众的那大半升白米却能救得了那盲和尚一条饥饿的老命,让他瘦弱佝偻的身躯得以苟延残喘。饥馑的岁月,荒诞的闹剧,并不高明的骗局由一个盲眼老和尚自导自演,居然骗了不少自身挨饿,却还要奉上半升白米的盲目信众,今天想来实在好笑又可怜。
长大后每每去外地公干或旅游,我总要去下当地的寺庙。徜徉流连在金碧辉煌的庙宇间,听闻声声入耳,空灵而缈缈的佛号和众僧们静心慧气的琅琅诵经,我眼前总会不时浮现出童年母亲带我去求喝神水的那一幕场景。断壁残垣,惊悚的屋檐铃声,身形瘦弱佝偻着光膀子的盲眼老和尚,一群饥馑刻在脸上的病人。那是什么光景?“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盲眼老和尚为了不至于当饿殍,用半碗所谓神水和他给出的单方而设下并不高明的骗局,骗得远远近近身有疾恙的愚痴之人辗转前来。半夜等候,半碗神水,一副单方,几粒白米熬成的米汤居然也真救了一些信众的病和命,我相信那是瞎猫撞上死老鼠的功效。望着眼前庙宇里各处殿堂富丽堂皇的装璜,形态逼真的罗汉雕饰,供桌上香客们堆积如山的各色精美供食果品,还有一个个肥头大耳,面色红润双掌合十的和尚僧人,一切都表明,今天早已淌过了饥馑荐臻的荒芜岁月,而进入了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的时代。和尚们再也不必为了半升米,半夜三更假模假样去摩娑信众的头颅,递上半碗啥病都不治的混浊脏水,去糊弄他的信众。僧人和尚们即使饮食的是斋饭素菜,那也是精心烹调,制作精美的上等饮食斋菜,连城里一些斋莱馆都要仿效的售价昂贵的素食。何况还听闻如今的一些僧人和尚,思想开放,行为不羁,他们若馋了仍可出得山门去,进得餐馆来,鱼鸭好酒大快朵颐,早把勿杀生的信条即或佛祖,忘得一干二净。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食为天同样是他们心中不二法门的佛念。
三.
然而饥馑的年代比洗心寺里盲人老和尚骗大半升白米更荒诞,更凄凉的故事,在人间是处却时时上演,叫人好不唏嘘。我的河南老家豫东黄泛区,上了年纪的人只要一提起类似1942年蒋介石扒黄河制造的人为灾难,或是哽咽在他们心头的饥荒岁月,那便成了一场人人吐苦水,个个叹饥馑,争相忆苦思甜的汹涌漩涡。能吃的树叶捋光了枝头,能啃的树皮剥光了树干,能挖的野菜把阡陌翻了个遍,甚至是吃进去拉不出肿涨肚皮的观音土都被争抢挖光。父子母女夫妻间相互哀号着抠屁眼,扒拉屎粒子的凄苦情景不时上演,只差没有啖食死尸人肉了。尽管如此,极端的时候,一个村庄每天被抬出去掩埋的饿殍仍不尽其数。荒芜旷野多白骨,哀鸿遍野即成灾的惨状在饥馑的岁月把“食为天”的人世间,书写出了血泪成河的悲天长歌,“食为天”在饥馑汹汹袭来时,是尊严扫地,灵魂出窍的悲惨世界。
我一个表嫂是“扁担亲”嫁给我表哥的,扁担亲今天的年青人是不了解的。那个饥馑的年代加上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形势,成分高一点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和他们的子女是很难娶到老婆的,于是应运而生的“扁担亲”、“车轱辘亲”便在农村诞生了。“扁担亲”即是两家兄妹或两姐弟互換姻缘,“车轱辘亲”则是三家的兄妹或姐弟互換姻缘。我表哥人高马大,长得帅气无比,可地主成分的他,30大几了却娶不到老婆。我如花似玉的表妹虽只有16岁,说媒的却踏破了门槛,我表婶便央媒人说合了一门扁担亲。当时表嫂比表哥还大两岁,虽然说媒的也曾踏破了她家门槛,但无奈表嫂的弟弟小表嫂许多,不到15的年岁够不上成婚的法定年龄。于是表嫂的父亲便留着表嫂这老姑娘,30大几了为他家儿子換亲,嫁给了我表哥。
可惜表哥空有一副好皮囊,他命短寿夭,表嫂嫁过来大半年光景,表哥便去见了阎王,留下有孕在身的表嫂苦熬光阴。表哥是为了怀孕的表嫂饿得实在没办法,去偷生产队饲养棚里的料豆而撑死的。那晚表嫂饿得实在心慌意乱,她央表哥趁夜色黑暗去生产队红薯地扒两个生红薯给她充饥。饥荒年月里为了抗饥饿,农村偷盗现象十分猖獗,生产队里的保管室,饲养棚时常失盗,甚至是庄稼地里即将成熟的粮食作物也经常有人偷食。麦穗被掐,玉米棒被掰,高梁被捋,红薯被挖是常有的现象。但我那表哥虽高长个大却生性胆小,地主成分压抑着他从来就只会循规蹈矩,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平日里在人前,表哥总是微微喏喏,更别说去偷东西了。表哥在那个晚上在表嫂的哀告下,先是期期艾艾,但后来经不住表嫂的唆使,最后还是提着口袋偷红薯去啦。表嫂用顺口溜唆使表哥说,“公社大食堂,餐餐喝米汤,米汤喝不饱,偷往地里跑,掐麦穗捋高粱,挖红薯挡饥荒,贼偷贼贼喊贼,谁不偷饿死谁。”不知为何表哥被表嫂这一唱,他陡升起一股子胆量来,许是看到自己恩爱的妻子身怀有孕,饿得可怜。许是想到生产队社员为挡饥饿偷盗成风,抑或他自己也是实再抗不住一波又一波袭来的饥饿了。
月黑天高的夜半时分,表哥拎着一只口袋便出门了,他蹑手蹑脚尽拣阴暗之处往村头走去。当他就要经过村口饲养棚时,表哥看见有个人影从饲养棚里溜了出来,那人同样鬼鬼祟祟地夹着半截白色的口袋,朝村里走去。表哥躲在暗处,他定睛看后便判断是生产队喂牲口的饲养员,他肯定是装了些喂牲口炒熟的大麦黄豆,正准备偷送回家。于是表哥敛声屏气,待饲养员走远,迅急溜到牲口棚。牲口棚里牲口正在嚼食着草料,表哥闻到了炒大麦黄豆的清香。他摸摸索索寻到了饲养员睡觉的床边,表哥猜想剩下的炒料,肯定就藏在饲养员的枕头前。果不其然,一口袋炒大麦黄豆的炒料还剩下半袋,表哥也不贪,他抓了约一半的炒料到自己的口袋中,拎起就寻摸到家了。到家后表哥摇了摇因饥饿睡得并不踏实的表嫂,俩人于是就趁黑吃起了偷来的炒大麦和黄豆。也合当那晚出事,表哥表嫂不敢点亮油灯,只能摸黑吃炒料,不知不觉吃得腹饱胃涨,口渴难挡。于是他们又去水缸里舀了几瓢水喝了下去,一直折腾了半晚。表哥牛高马大,食量惊人,加上第一次偷盗的惊心与兴奋,他匆忙吃了许多的炒料,有些炒料带着大麦须和豆壳,表哥也咀嚼进肚了,加上几瓢水一发涨,表哥便腹涨如鼓,他又不敢声张。何况表嫂吃了点炒料,抗住了饥饿后,就酣然入睡,也顾及不了表哥因腹涨的痛楚。翌日临晨表哥竟因吃多了炒料而由饿死鬼变成撑死鬼,与表嫂及他留在表嫂肚中的孩子阴阳相隔了。这事表嫂对外岂敢声张,她只哭诉着告诉了我表婶实情,一家人哭成泪人谎称表哥是肠绞痛而毙命的。
表哥死后表嫂内心太过自责,因悲伤过度和营养不良早产下一个瘦弱多病的男婴,男婴勉强满月后便也夭折了,被装在藤筐里扔进了乱坟岗。但这个死婴不是被常光顾乱坟岗的野狗撕吃了,而是被生产队新上任的一个半吊子队长,伙同几个不怕死而怕饿的二百五烹食了。那个半吊子队长早就觊觎表嫂的美貌,表哥在时他看表哥懦弱好欺,时不时调戏表嫂,表嫂也只能饮泣吞声。那晚半吊子队长烹食了表嫂夭折的男婴后,更是骚燥难挡,他便摸进表嫂的房间,把仍在伤心不已的表嫂强奸了。伤心又屈辱的表嫂在以泪洗面一段时日后,终抗不过那个半吊子队长的不停骚扰,她一瓶农药也去追随她那个被饥饿而撑死的死鬼男人,我的表哥去了。这不是我编写的一篇小说,这是发生在我亲戚家中一个悲切痛心的故事,这是饥馑岁月一件凄楚而又谬妄的真实事件。“食为天”在那个饥馑而荒诞无稽的年代竟把人世间扭曲成了不可理喻的荒唐鬼域,遮敝了日月,颠倒了乾坤。在饥荒中,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吞噬,无数的家庭因饥饿而破碎,饥馑像一场噩梦,它摧毁了人们活着的希望,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助和恐惧,“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四.历史终于艰难跋涉向前,我们淌过了“故畦遗穗已荡尽,天寒岁暮波涛中。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那些旷日持久,惨不忍睹,骇人听闻的饥荒岁月。我们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物阜民丰的好光景。四十多年来,我们创造了国库充盈,民间丰盛的美好时代。“民以食为天”早已不是饥馑年代那些“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古诗名句所描述的内涵了,它已演变为“食不厌精,脍不厌其细”的普遍现象。苏轼“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描摹不了光怪陆离的现代餐盘那些美味佳肴。陆游“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的山珍野味也不足以描写时下人们对精美绝伦各色食材的挑剔和追求。即便是杜甫,“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他祭出的绝味食材驼峰和细鳞白鱼再搭配上精巧的烹饪餐具,似乎也难于把现代人对“民以食为天”所演释出的饮食文化那些新概念新民词统摄在他不朽的诗篇中了。而且泱泱大国,普天之下,各个民族,各地域的饮食文化更是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今年八月深圳的湿热终让我受不了啦,一飞冲天我便落地在北国江城哈尔滨。为我接风洗尘的首餐饭菜便是这座好客城市推出的锅包肉,一道代表当地特色美食,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背景的餐饮美食大菜。这道菜放在盘子里,鲜黄透亮,闻着香气浓郁,吃着外焦里酥,酸甜透着咸爽。朋友告诉我,地道的锅包肉,精选上等的鲜里脊肉,将之片为厚约3mm左右的薄片,放少许盐,然后少量多次放入土豆淀粉抓匀捏熟,不让淀粉糊流淌便可。挂糊后的肉片放入约50度的热油中慢炸至外焦里嫩,金黄透亮。然后再佐以白糖,九度米醋,在锅中用热油化开,再把姜丝,大葱,或胡萝卜丝或大红菜椒丝,倒入锅中稠粘的糖醋中快速翻炒,最后倒入炸好的里脊肉片,翻炒均匀出锅装盘,将翠绿的香菜叶三五根盖在盘中的锅包肉上即成。

当然哈尔滨寻常百姓的餐桌,一般情况下除年节亲友的探访,锅包肉也并不常吃。农村城市大冬天的就要数铁锅炖最为常见了,边吃边炖,吃得浑身冒汗,吃得全家暖气洋洋。除了锅包肉、铁锅炖、小鸡炖蘑菇、还诸如杀猪菜、猪肉炖粉条、溜肉段、焦烧肉条、蒜泥血肠、炸茄盒,地三鲜等都是哈尔滨乃至东三省常见的餐桌莱肴。哈尔滨人最常见的餐食,我以为是大列巴就红肠。大列包即是面包,它原产于俄罗斯,现在是哈尔滨四大美食中的一绝。“列巴”是俄罗斯语,意即面包。这种面包体积大,配料中有麦芽糖、啤酒、面、盐、糖和酵母,味道极具传统的欧洲风味,吃起来麦香浓郁,口感筋道。
说起哈尔滨的红肠,还是大有讲究的。哈尔滨红肠也是20世纪初,由俄罗斯传过来的美食,红肠的制作工艺与中国传统香肠制作工艺差不多,哈尔滨人便将两种制作方式中最优的方法和特点制成了人们最喜爱的独具哈尔滨风味的红肠。哈尔滨红肠品种多样,价格适中,口味独特,烟熏蒜香,拆包即食。当然也可以炒尖椒,蒸切片,拼冷盘,方便又好吃。咀一大口列巴,就一片冷热红肠,喝一杯热牛奶,那是一顿美味可口的餐饮,口舌生香,腹饱胃满,惬意人生。如今哈尔滨红肠已走遍神州大地,成了华厦儿女们佐餐最为便利的佳肴。
五.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沙人,礼赞了北国哈尔滨最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我的笔触在浓得化不开的湘菜大观里,自然要集锦缀玉,如数家珍。湘楚饮食文化源远而流长,从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许多描写和赞美湘食文化的优美诗句,有些诗句还具体介绍了珍馐美味的烹调方法。请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一下诗人用锦词丽句汇聚而成的珍奇斗艳,美味争香,洋洋洒洒的饮食大观吧。“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干行些。肥牛之犍,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吳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臇,厉而不爽些。”
这段诗句翻译过来就是“这是钟鸣鼎食之家啊,饮食是这般多样豪华。大米、小米、新麦相互登场,还有高粱米也掺杂进来。调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味道真不差。肥牛腱子肉,炖卤得香又软绵。酸甜的汤加上软烂的黄豆,浓汤美味是大师傅的拿手。红炖甲鱼、叉烤羊羔,佐以甜酱,美味可口。醋烹天鹅、干烧野鸭,配上大雁肉,煎烹起来滋滋冒油。卤鸡闷龟的淳香味,全凭火候。”好一个歌吟楚地饮食文化的先躯者,好一篇描写赞美湘楚饮食文化的壮丽诗章,屈原在这里满怀深情,缠绵款款,把湘楚地域饮食天地,佳肴美味作了全方位的巡礼,为我们湘楚地域的饮食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我们循诗人的诗篇去照观今天湘楚流域,人们倾心所向,精心烹调的美味佳肴或寻常饮食,我们会欣喜地发现,现今林林总总的湘楚饮食,各色莱系无不是承传了祖先们为我们留下来的饮食文化的瑰宝。只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千百年来在承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使得湘楚饮食文化的烟火,香飘天下,享誉世界。
把三湘四水“民以食为天”的内涵和外延诠释得最透彻,在湘楚民间也流传得最广泛的几道菜系掐指算来最精典的不外乎二荤两素。那便是芋头煮萝卜莱、芹菜炒香干、酸辣椒蒸鸡、水煮活鱼。这二荤两素无论是饥馑的岁月还是富足的日子,它们几乎都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常见的菜系。芋头萝卜菜既当菜又当饭,既顶饱又抗寒。这道从乡野走向城市的素食曾在共和国三年严重困难时期,被心系苍生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条语录迅速推向了全国百姓的餐桌。毛主席说:“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为此毛主席还就粮食问题专门写过一首打油诗《手里有粮》:“手里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毛主席出生湘中山区韶山一个农民家庭,他深知饥荒年代的万般艰难,他也领略过劳动农民的智慧,在农闲的日子怎样勤俭持家,节约粮食的美德。
十月小阳春,暖暖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收过晚稻的湘中田野上,田野上农民随意撒在稻田里的萝卜青莱一片油绿,一畦翡翠。正是收芋头的季节,乡民们把穿着黑绒外衣,露着粉红色头顶的芋头婆芋头嵬它们娘俩分开,掰去泥土,装筐入篮。再从田里扯上一把巳长有大拇指粗的嫩嫩的萝卜菜,准备让家里的妇人煮上一大缽萝卜菜搅和芋头崽的美食。勤劳聪明的农家妇女更会勤俭过日子,她们把芋头用木擂擂去外衣,露出小芋仔们兴奋的红脸,切片下锅猪用烹炒,然后将煮饭沥下的一大盆米汤悉数倒入锅中,让小芋仔们煮出它们粉糯的本质。待小芋仔们在米汤中已煮得粉嘟嘟不分你我时,农妇们再把洁白的萝卜根须和翡翠般碧绿的萝卜叶剁得粉身碎骨,把它们从砧板上赶往米汤和小芋仔沸腾着的合唱队伍中。她们推动铁锅铲,让这支合唱队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体同心唱出主旋律的强音后,便在锅中加上一勺从老墰里舀出的鲜红剁椒,出锅入缽。于是飘着浓郁的甜香味,冒着腾腾的热气,粉粘的汤为铺垫,青白软嫩的萝卜菜为主线,红艳艳的剁椒作衬托,一大缽芋头和米汤萝卜莱端上了餐桌。你一碗,我一瓢,吃得惬意,唆得爽快,既挡饱又顶饿,食为天的农家岁月,便悠悠倏忽。
酸辣椒或蒸或煮自家散养的鸡公鸡婆,那是逢年过节,探亲访友才能在餐桌上见到的头牌。乡村百姓把辛勤的劳动化着智慧的收获,把民以食为天的日子过得丰俭由人,条清理晰。霜降时节,末茬辣椒红黄绿艳艳地挂在叶子落尽的枝头,呼儿唤女写完作业后,就挎篮去采摘。摘回这辣得起劲还含着霜打过的清甜辣椒,洗净晾晒。然后煮蒸一锅香甜的红薯。红薯拣尽剩下的煮蒸红薯水放凉后,倒入老瓮水罈子,放上半碗一斤粗盐,兑进三两半斤白酒。完成上面这道工序,浸酸辣椒水就制作好了,简单明了,扑鼻幽香。第二道工序,把已晾蔫巴的青红黄的扯树辣椒悉数倒入瓮水罈子里,压实压紧,让放好盐兑好酒的红薯水漫上压紧的辣椒,再在辣椒上飘撒一层细盐,盖好罈盖,在罈盖边沿添上净水,将瓮水罈放置在厨灶的阴凉通风处。约摸一周,揭开罈盖,好家伙,一罈散发着浓郁酒香醋味的酸辣椒,个个脆生生的挺着腰杆,带着它们朴素的本色,争先恐后,让你把它们夹起盛盘入菜。它们是上等菜肴的佐料,是各式菜式争相搭配的最好伴侣,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咬一截酸辣椒入口,辣得劲道,酸得正宗,甜得微妙,咸得鲜香,带着霜降的斑烂秋色,让你舌尖享受,口味酣畅,通体舒爽。
有这盘地道酸辣椒当绿叶,再送你一朵小红花吧。临近年尾,在农家院子里山林间放饲的鸡婆鸡公们正是毛色油亮,肉质鲜嫩,拿来和酸辣椒做菜的绝配。油黄皮裹,粉白细嫩的阉鸡或母鸡劈半入锅,三五片老姜置于鸡肚,一小段当归放入淹没鸡身的洁净水中,起火烧锅。待筷子能顺利插进鸡肉中,熄火捞鸡。鸡凉后剁块切条,或蒸或煮,客随主便。蒸有蒸的方法,煮有煮的讲究。蒸,简单明了。鸡块铺在碗底,再把切碎的酸辣椒盖在鸡块上,然后一盅白酒,一蛊9度粮白醋,一勺上等生抽倒入酸辣椒上,一勺纯白糖也均匀撒在酸辣椒上,最后将搭配好的碗盏放在大火烧开的隔水蒸屉上,蒸上8分钟左右即可。关火待碗盏不烫手时,将蒸好的鸡倒扣盘中,撒上一小撮翠绿的葱花,于是这碗老墰酸椒蒸鸡便大功告成。一缕缕一块一块黄澄澄白生生的鸡肉,覆盖着红黄杂糅的酸辣椒,油闪闪酱朦朦的汤汁浸泡着鸡块,一筷下去,酸甜咸辣,酒香四溢,满口什味。你咀嚼惊叹之余,竟不知今夕是何年,万家烟火把食为天的文章怎生做得这般锦绣华丽?
从哈尔滨人大列巴就红肠的放旷,到湘楚百姓酸辣椒蒸鸡的婉约,随着这几十年改革开放人口迁徙大潮的裹挟和推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也正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洗礼。从“只要吃得饱”到“更要吃得好”的饮食思维演变和追求,我们华夏儿女经过了五千年坎坷的历史岁月,在始终秉承“民以食为天”传统饮食文化的长河中,我们淌过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我们攀上了今天食不厌精的高原。从简单求生之欲的钻木取火食难裹腹,到繁复烹饪技巧而妆扮成五彩缤纷的现代餐桌,饮食文化始终就是一首款款铿锵的长歌,是一篇落拓浩荡的诗章。它传达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它凝聚着民众勤劳智慧的心血,它是万家烟熏火燎的结晶。每一样端上餐桌的美食,都淋漓尽致地绽放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息追求的理想。每一道精心烹调的菜式,都融会了无数劳动者的情韵和睿智。但“民以食为天”又是我们泱泱中华,天下百姓最质朴的夲能需求,今天作为一门精致的生活艺术,它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审美情趣的追求。“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炊”,“围炉聚炊欢饮处,百味消融小釜杯。”熙熙乐乐的生活,幸福美满的感受,不会让我们忘却往日里我们曾踏平苛坷,一辈子追寻“食为天”的终极理想,也不会让我们沉沦在迎来财富,推杯换盏后笑傲人生的狂欢。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广厦千间,夜寝六尺,富贵或贫困,“食为天”最朴素的诠释仍然是,日食不过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