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却在棺材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死者”如何逃离活埋噩梦?

人间荒糖 2024-12-06 07:20:44

在维多利亚时代,死亡并非终点,而是许多故事的开端。当时的社会对死亡充满了敬畏与好奇,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对被活埋的恐惧。

这种恐惧不仅源于医学的局限性,还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维多利亚时代的死亡观念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中。

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蒸汽机车在铁轨上飞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卫生条件的恶化,传染病如霍乱、肺结核等频繁爆发,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死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当时的媒体对死亡事件的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报纸上充斥着关于死亡的新闻,甚至详细描述了某些离奇的死亡案例。

这些报道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猎奇心理,也加深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你听说了吗?隔壁镇的玛丽被活埋了!”

“天哪,真的吗?她不是已经死了吗?”

“医生说她死了,可是埋葬后有人听到棺材里传来敲击声。”

这样的对话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并不少见。

活埋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早在圣经时代就有活埋的记录。

众所周知,耶稣是死后三天复活的,而当时的习俗是把尸体包裹起来埋在山洞中,几天后有人会去检查以确认他们是不是复活。

在维多利亚时代,医学仍处于不成熟的时期。

所以还有很多人在陷入植物人状态后,被活埋的故事,在当时被称为“昏睡病”。病人会在几天后康复,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安放在棺材里。

医学误诊与假死现象

医生的判断并非不总是准确得。

在维多利亚时代,医学技术有限,医生难以区分昏迷、假死和真正的死亡。

一些疾病,如霍乱、脑炎等,可能导致患者进入深度昏迷,生命体征微弱,容易被误认为死亡。

有记录显示,一些被认为死亡的人在下葬后苏醒,想要从棺材中逃出,但最终窒息而亡。这些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被活埋的恐惧。

防止活埋的创新设计

为了应对这种恐惧,发明家们设计了各种“安全棺材”。

这些棺材配备了铃铛、旗帜、通气管等装置,以便被误埋的人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Le Karnice救命棺材。

1897年,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内室Michel de Karnice-Karnicki伯爵打造了这款新型棺材。

只要躺在里面的人有轻微的活动,该棺材就能发出求救信号。

坟墓上方会放置一个装着弹簧的铁容器,一根铁管把它与棺材内部连接在一起。

铁管的低端有一个悬挂在被埋者胸膛上方的玻璃球,因此只要身体有轻微的移动扰乱它,那么弹簧就会被释放。

接着容器就会跳开,让空气和光进入棺材里。

为了引起墓地里他人的注意,盒子甚至还有一个很响的铃,它的盖子上还有一个旗子,能弹1.2米高。

某些报道称这个盒子还有一个电灯,能够在太阳落山之后发光。

如果这些都没用,那么被活埋的人还可以通过铁管大喊,向外界求助。

尽管这些设计看似周全,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铃铛可能因风吹草动而误响,导致虚惊一场;通气管可能被泥土堵塞,失去作用。

此外这些装置的成本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社会对活埋恐惧的应对措施

“我们应该在埋葬之前延长停尸的时间。”

维多利亚时代的家族长辈通常会这样建议。

延迟下葬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做法。

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守尸仪式”,也就是雇佣“守尸人”,在遗体旁边停留数天。

这些守尸人通常拿着灯笼和一本书,静坐在棺材旁,随时注意任何异常情况。

如果遗体突然“复活”,他们的职责是迅速叫来医生进行抢救。

不过更常见的结果是守尸人因为疲惫在守灵室里打盹,而尸体并没有什么异动。

这种守尸传统在当时被一些人嘲笑为“过分的小题大做”,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提供了一种心理安慰。

他们认为,在那个医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宁可浪费几天时间,也不要冒着活埋亲人的风险。

活埋恐惧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活埋的描写。

埃德加·爱伦·坡的《活埋的故事》(The Premature Burial)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篇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位主人公对活埋的深深恐惧,他甚至为自己设计了复杂的防护装置。

这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叙述在当时广受欢迎,成为了哥特文学的经典。

不仅是文学,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和戏剧也对活埋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表现。

艺术家们用油画展现了“敲响棺材铃”的惊悚场景,而戏剧舞台上通过声光效果营造出让人毛骨悚然的墓地氛围。

在某些剧目中,甚至还会用机关装置模拟棺材中挣扎的声音,让观众胆战心惊。

这种对活埋恐惧的艺术表现并非仅仅为了娱乐,而是深刻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生命和未知的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他们表达了对当时医疗技术不足的担忧,还有对“死亡确认”这一问题的质疑。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活埋的风险几乎消失。维多利亚时代的活埋恐惧却以一种文化遗产的形式留存下来。

今天的恐怖电影和小说中,活埋仍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例如,电影《活埋》(Buried,2010年)通过一个人被困在棺材中的视角,把观众带回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恐惧体验。许多逃生游戏和恐怖乐园也利用活埋这一主题吸引寻求刺激的玩家。

总体来讲,医疗科技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也永远不会完全消散,即使是在死后。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