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迁来武汉的同济医院

士心评历史 2024-06-09 19:46:35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现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德国人埃里希·宝隆

埃里希··宝隆出生于1862年,2岁时父母患肺结核双双去世,他不幸成为孤儿。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宝隆参军后在军医学院学习。19世纪80年代,他在德国海军服役期间随军舰到访上海,眼见老城瘟疫肆虐,缺医少药而深受触动,他写信给常驻上海的德国医生策德里乌斯(Carl Zedelius)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办一家医院。

1895年,宝隆再次来到上海担任策德里乌斯的助理。1899年,策德里乌斯去世,宝隆接替他的工作,与另一位德国医生冯沙伯(Oscar von Schab)成立上海德医公会,随后在白克路静安寺路(今凤阳路南京西路)买了一块地,开办了收治中国穷人的同济医院(Tung Chi Hospital),同济近似上海话里“德国”的发音“deutsche”,也有“同舟共济”的寓意。1900年,在同济医院正式挂牌成立。

1909年4月3日英文《北华捷报》报道,成立于1900年的医院开始只有几座从德国军方购买的白铁皮房子,十分简陋

到了1901年,医院用来自中德人士的捐款建起一座红砖建筑。一份1909年关于医院的新闻报道写到:“一楼有一间药房、几个储藏室、门诊室、仪器室和手术室。主要的手术室有三张手术台,并配有消毒器、器械箱、洗手池,实际上配备了现代无菌手术所需的所有条件。德国医生每晚在这里慈善义诊50到70位病人。楼上有12间供中国付费病人使用的房间,男女病人各6间。”

同济医院对病人“区别对待”——穷苦华人可享受免费治疗,而德国公司的中方雇员看病需要支付费用。医院得到时任德国总领事克奈佩(Wilhelm Knappe)、上海道台和一些华商的捐助,包括叶澄衷、朱葆三和虞洽卿。

因医疗力量不足,宝隆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7 年 10 月1日 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1908 年," 德文医学堂 "改名为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 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 " 同济医工学堂 " ,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08 年改名为 "同济德文医学堂 "的学校大门

同济医工学堂(1912——1917)这栋楼现在保存完好

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位于复兴路的校园里,德国建筑师设计的红砖古典建筑犹存,如今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学楼。

不过世事难料,1909年宝隆医生英年早逝,年仅47岁。1909年3月6日《北华捷报》关于宝隆医生逝世的报道写道:“大家都非常遗憾地得知宝隆医生去世的消息。他几天前因感染伤寒被送医,因为肾脏并发症,他于昨天凌晨4点死于尿毒症。几年前,他创立了一家面向中国人的慈善医院,后来又创办位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的中德医学院。众所周知,宝隆医生的昵称‘大宝医生’是对他的医术和勇气的称赞。宝隆医生的敏捷和决断力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宝隆医生去世后,“同济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以示纪念。

宝隆医生去世后,“同济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

宝隆医院(同济医院)大楼

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2月后美国对德宣战。3月 17 日,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宣布解散学校。后来,国民党教育部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上课。4月 23 日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同年 12 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4 年5月 20 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1927 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1937 年 " 七 · 七 " 事变爆发。8月,日本飞机轰炸吴淞地区,同济校舍遭严重破坏,该校于 1940 年 10 月辗转跋涉千里,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后又迁至江西赣州。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唐哲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医学院院长。

同济医院抗战时期从上海迁往内地后又迁回上海的迁徙图

1950 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中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 " 中南同济医学院 ",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

1950年初,中央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中美医院迁往武汉。武汉同济医院选定的建院地址,主要为老汉口的华商跑马场地域(今汉口航空路一带)。武汉解放后,华商跑马场已停止跑马博彩,原来的“马道子”已改造成一片农场的耕地。

民国时期华商跑马场地图,在其附近原有两处小型医院“广东医院”“天主堂医院”

华商跑马场公事楼

1950年5月26日至6月5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派出11人代表团来汉考察,随团讲师代表武忠弼爬上跑马场钟楼顶部,分段拍下了四张照片,拼接成一张至今仅有的华商跑马场马道子原貌全景照。当时,这个耕地354亩的农场种植了稻、麦、花卉、蔬菜,肥沃的农田沿着马道子形成漂亮的弧形,马场上曾经的欲望与喧嚣已如烟消散。

原华商跑马场马道子全貌(武忠弼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内的原华商跑马场看台,1999年拆除(武忠弼摄)

武忠弼还拍摄了存留的华商跑马场大看台,照片中,看台底部可见当年赛马出入的通道,顶部的钟楼完好如初,部分马道子已改建成了篮球场。

1955 年3月,同济医院从沪迁汉,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标志同济迁校建校任务完成。

同济医院迁汉后建设的住院部大楼“飞机楼”

今天还在使用的同济医院住院部老楼

1955年,根据国家政务院决定,同济医院由上海迁至武汉。住院部大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冯纪忠教授借鉴德、美等国医疗建筑经验设计,被称为“飞机楼”,也被誉为“东亚第一楼”。

原宝隆医院(同济医院),现上海长征医院大楼

1955年,宝隆医院和医学堂分批迁往武汉后,上海急症外科医院与上海的同济医院合并,改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使用“上海同济医院”名称,1968年更名为上海长征医院。如今,长征医院在院史中也专门介绍宝隆医院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1955 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唐哲任武汉医学院院长。从 1966 年开始," 文革 "十年,学校连续5年未招学生。 1971 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80 年,医学系恢复德语医学班,学制六年。 1984 年,吴在德任武汉医学院院长,裘法祖任名誉院长。

1985 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当年6月15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15年10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大楼启用,由德国HWP公司科索先生设计

0 阅读:156

士心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